篇一 :六祖坛经读后感

顿悟人生之《六祖坛经》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随着这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人性溃败作为共生现象,也威武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这学期有幸通过《禅宗文化》课程,学习到了《六祖坛经》,让我对中国道德危机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六祖坛经》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 是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国佛教思想由外向内 转变的枢纽。善恶问题是伦理的核心问题,它 评价人类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规定人们道德生活中的是非 准则。扬善抑恶是一般伦理思想的基本诉求,是人类社会 生活得以正常运行而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

一、中国道德危机的现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先,个人品德乃道德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今天,这块基石在动摇、在风化、在腐烂。

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有些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有些官员对人民群众冷漠无情,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有的医生吃药品回扣,收病人红包;有的歌唱演员对口型假唱;有的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不教书育人,不为人师表,虐待和性侵学生的现象不胜枚举;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

…… …… 余下全文

篇二 :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在上课时,老师引用的那两首偈语----- 神秀禅师的“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禅师的“菩 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着的,也是空无自性的,如果真的认为的个实有的佛性、佛心,那就错了,你就得不到、也认识不到真正的佛性和佛心。“本来无一物”——这不是“一切法空”嘛。所以,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境界不一样。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是使六祖慧豁然开悟的一句,也是六祖坛经中的中心句。我觉得最应该搞懂无所住什么?生什么心?所以可以看出,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 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要把“应无所住”的心生出来,不住于情,不住于爱,不住于有,不住于空。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

“佛曰见性,而自性本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我们的心,本就是澄澈而空灵的,只因有了太多不自知的执着,我们的心为自己所束,心灵被捆绑在了地面,不再轻盈。而我认为,这些执着多源自最常有之情感,喜爱与憎恶,因喜爱而生贪欲,因憎恶而有嗔怒。许不能自性常现,但我们能像神秀所言“时时勤拂拭”,“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妬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让我们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六祖坛经 读后感

六祖坛经 读后感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本来是具有清净心的,只是被世间万物的花花世界的假象所迷惑,而失去了本来就具有的清净本性。贪、嗔、痴三毒对凡人的污染实在是太重了。

我在现实生活中就被贪、嗔、痴三毒污染得很厉害,遇到事情就会不知不觉地贪着于自我。尽管自认为自己和很多人比较已经比较脱俗,对世间的名利和财富已经看得很淡。仔细想一想,挖掘一下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其实,自己还是被污染得很厉害。具体表现为经常受到外部事物变化而影响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根本无法做到离相和在外部变化时,保持内心如如不动。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坚持按照佛法努力修炼,尽快达到明心见性。

读了六祖坛经,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六祖讲道: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我们如何做到心地无非、无痴、无乱?这真是一个人生的大问题啊!

读了坛经,我决心在现实生活中用真戒、定、慧法替掉贪、嗔、痴三毒,用自己本性俱足的清净心去做人和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心口相应实在是难!但我愿意一试!我也建议大家有时间读一读《六祖坛经》,感觉一下。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听到五祖讲《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大悟。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坛经》有感

读《坛经》有感

班级:10历史班 学号:10504010 姓名:杨毕坤

以前由于旁听过马瑞江老师的禅宗史课程,对禅宗有稍微的了解,这次以为要写作业就拿起以前买的《坛经》看了一遍,对其中的思想也算是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写来给老师分享指正。

六组慧能生于岭南,有一种传说六祖出生时天降祥云,一僧一道去其家前,说此子与佛有缘,为其取名卢慧能,慧能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家贫以卖材为生,从小没有读过书,有一天在送材的时候听一客人诵《金刚经》突然有感,便询问在哪所学,意欲前往学法,客人见其由佛性便慷慨资助其钱财助其前往五祖弘忍法师那里学法。在这里需要说的是六组慧能听到的是《金刚经》中的一句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人说六祖由此开悟,我觉得不是,因为他只是心灵的触动,决心去学法,并没有真心开悟看透自性,若是开悟了看清自己的本性了也就不用去五祖那里求佛法了。

六祖慧能安顿好其母后历尽艰辛去五祖弘忍法师那里学法,众人笑其南蛮未化之人不能学法,对其百般刁蛮,五祖与其交谈虽觉可用亦须历练便命其到后院做杂役,看到此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各种艰难困苦,若能把之视为对自己的一种磨砺实在是好处多多,成长亦快。在面对别人刁难的时候能够忍耐把之当做一种修行这也是禅宗的一个思想吧。 五祖弘忍法师想要找个继承人来传授衣钵时众人都看好的是神秀法师,他写了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六祖坛经》读后感

《六祖坛经》读后感

《六祖坛经》是我修持的主要经文,已经看了多年。《六祖坛经》是一部比较容易明白的经书,但却蕴含深奥的佛理。禅宗的修行方法之一是参悟,看着简单的文字,慢慢参悟内里深入的意义。《六祖坛经》正是一本文字容易,意义高深的佛经,我参悟了10年,每天还在参悟它的内容。每逢经过不同的人生阶段,《六祖坛经》给我的感悟也不同。每遇到不同的事情,《六祖坛经》内的句子让我参悟到的随之而不同,深感“万法唯心造”的道理及坛经的奥妙。

以下慧能大师的几句开示,是足以使人参悟了一生: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谦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

慧能大师已很简单地讲出做人最要紧是心平行直。再者,便是孝养父母,和睦相处。还有的是切勿妄语,知错能改,接纳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这正是好好的

修行方法。最后一句“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真正讲出禅宗禅修的要旨,也是德健师父常提及的心魔,须由自己去除却,不可倚赖别人。每个人自心内都有菩提,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众人成佛。成佛可能距离我们很远,但至少可以活得开心,身体健康,心性也比较健康。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六祖坛经》读后感

《六祖坛经》读后感

《六祖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元代宗宝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书中所强调的"顿悟"等观念,在我国佛教史与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祖慧能不识文字,居岭南卖柴养母,因听路人诵《金刚经》心即开悟,遂至黄梅谒五祖弘忍。由此可见,六祖有佛缘,其悟性之高,非常人所能及也。慧能初见弘忍,弘忍问他:“你是哪里人?来此求取什么?”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弘忍言:“你是岭南人,如何能作佛呢?”慧能对此的回答蕴含着深深的禅思,他说:“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初出茅庐便有此惊人之语,弘忍不由对他另眼相看。弘忍此时已感觉到弟子中有人对衣钵的窥觑之心,有意保护刚刚入寺锋芒毕露的慧能,故意让慧能去做苦工,防止歹人伤害慧能。我想这也是弘忍禅师磨砺他本性的一种考验。

八个月之后,弘忍为选择禅宗下一任继承人,命弟子每人呈上一首偈语。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已知神秀‘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两日后,慧能闻童子唱诵此偈,遂知神秀未能见性,请童子代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徒众无不惊讶,弘忍恐人嫉妒而陷害慧能,故意讲偈语擦去,向徒众说:“亦未见性”。其实弘忍已是中意慧能,打算传其衣钵与慧能。 第二天弘忍到厨房看慧能,问慧能:“米舂好了吗?”,慧能答:“早就舂好了,只是没有筛”。弘忍用拐杖在石鼓上敲了三下,慧能随即会意。夜里三鼓时分入室见弘忍。弘忍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这是师徒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心灵的对话,又将达摩衣钵正式传给慧能。弘忍传法慧能时说:“?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此时的衣钵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成为争端的目标,慧能亦为此逃避追杀隐居大庾岭,在猎人队伍中呆了15年。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六祖坛经读后感(周志)

六祖坛经讲话读后感——周志

在寒假里学习了两本佛家的名著,佛家独出心裁的思想和对这个世界,对人生,对万事的解读,也给我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新的启发。

在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这么一个道理:学佛就是认识自己的内心的本性,远离“贪嗔痴”三毒。

现代人对物欲的无限追求,是贪。对很多事情缺乏恭敬心,口出妄语,是嗔。纠缠于很多小事让自己很烦恼,是痴。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有没有这三毒?有的!很多时候,学生的一些小错误,会让我们失去平常心,犯下了嗔和痴的这两毒。

学完佛后,我觉得我们更要秉着平常心,远离贪嗔痴,用自己的内心善良的本性,去影响,去教育这些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六祖坛经有感

《六祖坛经》阅读体会 董晓义

《六祖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元代宗宝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书中所强调的"顿悟"等观念,在我国佛教史与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祖慧能不识文字,居岭南卖柴养母,因听路人诵《金刚经》心即开悟,遂至黄梅谒五祖弘忍。由此可见,六祖有佛缘,其悟性之高,非常人所能及也。慧能初见弘忍,弘忍问他:“你是哪里人?来此求取什么?”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弘忍言:“你是岭南人,如何能作佛呢?”慧能对此的回答蕴含着深深的禅思,他说:“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初出茅庐便有此惊人之语,弘忍不由对他另眼相看。弘忍此时已感觉到弟子中有人对衣钵的窥觑之心,有意保护刚刚入寺锋芒毕露的慧能,故意让慧能去做苦工,防止歹人伤害慧能。我想这也是弘忍禅师磨砺他本性的一种考验。

八个月之后,弘忍为选择禅宗下一任继承人,命弟子每人呈上一首偈语。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已知神秀‘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两日后,慧能闻童子唱诵此偈,遂知神秀未能见性,请童子代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徒众无不惊讶,弘忍恐人嫉妒而陷害慧能,故意讲偈语擦去,向徒众说:“亦未见性”。其实弘忍已是中意慧能,打算传其衣钵与慧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