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坛经》有感

读《坛经》有感

班级:10历史班 学号:10504010 姓名:杨毕坤

以前由于旁听过马瑞江老师的禅宗史课程,对禅宗有稍微的了解,这次以为要写作业就拿起以前买的《坛经》看了一遍,对其中的思想也算是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写来给老师分享指正。

六组慧能生于岭南,有一种传说六祖出生时天降祥云,一僧一道去其家前,说此子与佛有缘,为其取名卢慧能,慧能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家贫以卖材为生,从小没有读过书,有一天在送材的时候听一客人诵《金刚经》突然有感,便询问在哪所学,意欲前往学法,客人见其由佛性便慷慨资助其钱财助其前往五祖弘忍法师那里学法。在这里需要说的是六组慧能听到的是《金刚经》中的一句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人说六祖由此开悟,我觉得不是,因为他只是心灵的触动,决心去学法,并没有真心开悟看透自性,若是开悟了看清自己的本性了也就不用去五祖那里求佛法了。

六祖慧能安顿好其母后历尽艰辛去五祖弘忍法师那里学法,众人笑其南蛮未化之人不能学法,对其百般刁蛮,五祖与其交谈虽觉可用亦须历练便命其到后院做杂役,看到此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各种艰难困苦,若能把之视为对自己的一种磨砺实在是好处多多,成长亦快。在面对别人刁难的时候能够忍耐把之当做一种修行这也是禅宗的一个思想吧。 五祖弘忍法师想要找个继承人来传授衣钵时众人都看好的是神秀法师,他写了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这首偈语众人都觉好,五祖虽当众称赞让大家依次修行,却让神秀再做一偈,可见五祖对其还不是特满意,后六组慧能听人诵此偈语便让人替他在旁边写到:“菩提本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虽然在神秀基础上而作,却比其高明许多,可见慧明已初窥本性,初识本心,众人见此偈语大惊,五祖弘忍法师为了保护慧能就说此偈不通,把其擦去,众人皆不以为然,可见众人尚未开悟。

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慧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像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慧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也。”在这点我们可以看到困难对一个人磨练成长的重要意义,而在做事的时候也不能蛮干,应有所思想有所创造,比如慧能捣米的时候腰间挂个石头这样他就能省点力气,让人锻炼并不是一味的受苦,这里可以看出慧能的智慧。五祖问其米熟了没有实际上是问他有没有准备好,有没有开悟,慧能说:“米熟久矣,犹欠筛也。”意思就是自己准备好了,但是还需要老师的指点,这说明慧能虽有所悟还未完全开悟,也印证了慧能来之前听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让其有所感悟有所向往罢了。 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慧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便于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偷偷地来到五祖的丈室。这里就非常有意思,五祖只是敲石头六组便能领悟其意思,已经很了不得了,若是旁人估计也不能了解其意思,不过这跟禅宗二祖跟三祖以心传心的交流方法来比较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说明

慧能还没有达到完全开悟的程度。五祖用袈裟将慧能围起来,以免他人发现,并且给他讲解《金刚经》。

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豁然大悟。在这时慧能才真正地达到顿悟,空心见性,感悟原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慧能一连说了五个何其,以表达自己悟道时的惊喜和见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在六组慧能写下“菩提本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的时候已经有所开悟了,现在他是彻底地开悟了,看到了清净的自性,不生不灭的自性,具足的自性,无动摇的自性,能生万法的自性,空灵见性就是见得这种自性。后来禅宗的修行的宗旨也是在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再后来发展为禅宗的顿悟说。在慧能得法后南下传佛,神秀法师一派的弟子们不服,要去夺回衣钵,其中脚力最快的慧明法师最先追上,慧能将衣钵置于石上慧明拿之不起,便说:“我为佛法而来,非为衣钵而来。”慧能于是从草丛中出来为其讲法,说为讲法其实只是让慧明自己心里不要去想任何事情,去尽量的去看透自己的本心,慧明在慧能的指导下看到自性,达到顿悟,后也成为一大宗师。这里的慧明也是通过顿悟达到修行的真谛的,可见禅宗的顿悟主张在禅宗中的作用。

关于顿悟的修行就有个指导原则就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禅宗还认为“心外无法,心外无佛”每个人通过自己的修行都能达到顿悟,每个人都有佛性,自是被一时的表象所迷惑,过度

的追求表象的东西,不能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本心,所以才未能顿悟,就如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当你把这一叶拿开那你就能看见整个森林了,这跟也就好比你把树叶拿走就是顿悟,立马就可以对自己一览无余明心见性,到底是个什么境界,我觉得我现在的修行还是远远不够的,也没能看到过我的自性。在金庸武侠小说里很多当年叱咤风云的武林高手比如《天龙八部》里的萧远山、慕容博,《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谢逊都在突然之间顿悟,“放下屠刀离地成佛”,金庸可谓把禅宗的顿悟说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禅宗的修行不要求每天正襟危坐的打坐参禅,不要求门第出身,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认为在衣食起卧一举一动之间皆可修禅,由于易于理解,易于行动,所以在后世“一花生五叶”发展非常迅速普及,成为之后的佛教主流派别。在禅宗的观念里有一种宇宙全息的观念,就是说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以信息的形式表示,所以有了以心传心的交流方式,有了六道轮回,在轮回中个人所学智慧并不会消失只是你暂时的看不到了,有条件所限发挥不出来而已,当你达到顿悟的时候就可以空明见性,看见本心,前世的修行所学都可以突然之间领悟,所以我们的六组慧能可以在开悟后从一个目不识丁的蛮夷变成满腹经纶的一带师祖。禅宗的顿悟说无论是对普通百姓还是贵族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吸引力,再加之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成为了推动禅宗发展的中有动力。

 

第二篇: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臵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臵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能“圣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诠释。

开始想小学的路上游着小蝌蚪的水,老房子门前臭水沟的水,98抗洪电视里惊涛骇浪的水,外婆家把石头“砸”出了小坑的水,早年随妈妈去那漳河风景区让我头晕目眩的水,中考那年湿了我的衣服和课本的水,在阳台上我用来细心浇灌花草的水,我日日饮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异的水,乘轮渡过江时汉江归入长江处那“泾渭分明”的水,寝室后的杨柳依依下波光粼粼的水,我时时叨念“静如止水”的水……

我想,我有必要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了。

首先,“润物细无声”是我们众所周之的了,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水乃生命之源”是不争的事实,牵强些说,这应该算是水的一种“博爱”了。不禁有些疑惑,人类的信仰有上帝,有佛祖,有神明,都还是人类自己的形象的变异,潜意识里还是觉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其实,大胆设想一下,我们似乎应该把水的化身作为信仰之源。当然也绝对不是传说中所谓“龙王”、“河神”之类了,只是水本身。 其次,是“水往低处流”,又是是毋庸臵疑的事实了,应该也算是它“不争”的写实。因而

才有了“人往高处走”的对比了。水源自高山之巅,能俯瞰世界,却是甘心一路顺流而下,滋润万物已是最伟大的了,却又不与万物相争,甚至是安身于别人都不喜的低洼处。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环的物体了。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开始流动。循环着,“生命不息,流动不止”永远想着前方行进。难得的是,停下来的时候,表面是最平静的,而在平静之下仍是不断的渗透、循环。这世间,有多少人能放弃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与为争?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断自我循环的过程中又不断向前呢?

“以柔克刚”是我极为欣赏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之前,我从一本写给女子的励志书上看到“当女人温柔到了极处,就是一种力量”时,还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这“温柔到极处”应该也就是如水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写照,而洪水冲垮堤坝,形如猛兽,造成灾难也让我们对水的力量绝对不敢小觑。柔弱如水,可以不与世为争,慢慢化解刚强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种“无形”的状态,只要有一点点间隙,水就能渗透进去,然后将其占满。当然,我们的至柔绝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女人既是“水做的”,当是应该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温柔的女人是便是清凉剂、暖手宝,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庄子?山木》有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里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满了大山的灵气;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着井之魂灵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绵长的涓涓细流……总之,这水,明净、清澈、甘甜、充满灵性,如此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而且水能洗涤污垢,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保持明净。如此才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立足于这世间。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无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若“水”,无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