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在上课时,老师引用的那两首偈语----- 神秀禅师的“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禅师的“菩 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着的,也是空无自性的,如果真的认为的个实有的佛性、佛心,那就错了,你就得不到、也认识不到真正的佛性和佛心。“本来无一物”——这不是“一切法空”嘛。所以,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境界不一样。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是使六祖慧豁然开悟的一句,也是六祖坛经中的中心句。我觉得最应该搞懂无所住什么?生什么心?所以可以看出,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 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要把“应无所住”的心生出来,不住于情,不住于爱,不住于有,不住于空。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

“佛曰见性,而自性本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我们的心,本就是澄澈而空灵的,只因有了太多不自知的执着,我们的心为自己所束,心灵被捆绑在了地面,不再轻盈。而我认为,这些执着多源自最常有之情感,喜爱与憎恶,因喜爱而生贪欲,因憎恶而有嗔怒。许不能自性常现,但我们能像神秀所言“时时勤拂拭”,“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妬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让我们

的心灵成为一面明镜,不被污秽侵染,也不为花所羁绊,映照一切,却不染着。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让我明白人人都有做佛的德性,人人都可能成佛的真理,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念费的信念和信心。其中“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说到这里,我想问,既然佛性人人都俱备,人人都可以成佛,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受苦,不能成佛呢?当我读到: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我的理解就是,世人虽有佛性却不能成佛,长期受苦不能解脱,就是因为“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凡人太贪念遮掩了我们的清静佛性,使佛性无法显现,也无法成佛。

六祖以“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不一,不可以说不二就是一)”的道理来回答了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无上佛法与那些似是而非见解的分水岭,也是修证佛法的一 大难关。如果问什么是“见道”、“破参”,对不二法门的领悟 与否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禅宗的见性、开悟等等,都可以说是对不二法门的领悟。佛法是不二法门。有两样法就不是佛法。“唯此一真实,余二皆非真。”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而且具足完满不欠分毫,还须要去修证吗?自性本不动摇,还需要去“定”吗?自性本自清净,还需去律范吗?自性本不生灭,还需要去解脱吗?

“仁者心动。”那个动的东西就是你的心,是你的心把这一切联系起来了。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入定时,由于风太大,定不下来,妙峰对

他说,境由心造,是你自己的心没有静下来啊。如功夫专一,只到那一个时间点上不动--本来的那一念显示出来之后,就可以听不见了。内心就是外境,外境就是内心,整个宇宙与我融为一体。

“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以心传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我的心传给你,你以你的心受之,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禅宗的这种传授方式,并不是强迫灌输,不是用什么方法勉强你开悟,必须是自己“自悟自解”。 “师师密付”因为这个法不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得了,所以老师传法时采取秘密的方式。但是,认为其中有秘密,五祖传六祖时传了密法传了“修命”的秘诀等等,都是在外面乱猜。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正确的宗与教是一体的,缺一样均不可能究竟。就象我们佛教的义理懂得再多,若不选择具体得当的方法进行实修实证,我们也绝不会成功。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入佛修了,仍不明白“不二”的原理,不肯一门深入,今天认为这个法子不得了,明天又认为那个师傅不得了,或今天以为显宗不行,密法才好,一会儿又反过来以为密法不行,显宗才好,如是等等,都是“一场空”的动因。

 

第二篇:六祖坛经 读后感

六祖坛经 读后感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本来是具有清净心的,只是被世间万物的花花世界的假象所迷惑,而失去了本来就具有的清净本性。贪、嗔、痴三毒对凡人的污染实在是太重了。

我在现实生活中就被贪、嗔、痴三毒污染得很厉害,遇到事情就会不知不觉地贪着于自我。尽管自认为自己和很多人比较已经比较脱俗,对世间的名利和财富已经看得很淡。仔细想一想,挖掘一下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其实,自己还是被污染得很厉害。具体表现为经常受到外部事物变化而影响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根本无法做到离相和在外部变化时,保持内心如如不动。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坚持按照佛法努力修炼,尽快达到明心见性。

读了六祖坛经,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六祖讲道: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我们如何做到心地无非、无痴、无乱?这真是一个人生的大问题啊!

读了坛经,我决心在现实生活中用真戒、定、慧法替掉贪、嗔、痴三毒,用自己本性俱足的清净心去做人和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心口相应实在是难!但我愿意一试!我也建议大家有时间读一读《六祖坛经》,感觉一下。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听到五祖讲《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大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就是凡事都应做到不取不舍,即对一切人与事都不执着。这对于一个凡人来讲好像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六祖才说,金刚经是给大智上根人讲的,属于顿悟法门。凡事都执着是虚妄,凡事都不执着是否也是虚妄?因为不执着本身就是一种执着。难点就在这里!

我们知道,凡夫俗子的特点就是凡事都往心里去,对任何事情,尤其是事关自己名利的事情更是极端的执着,因此就无法开悟。我认为,一个人要想真得亲近佛法,就应在世间努力修行,不能回避现实。所谓“烦恼既菩提”。一切都是为心所现,为识所变。内心离开烦恼即将烦恼转成菩提,这样做就进步了。

关于“心”的问题,净空法师讲道:“所谓迷失真性。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心。一心是真,一心是正念,一心是真如,一心是实相,一心见真法界,就叫做佛菩萨,就叫做觉者。众生一念不觉,三心二意,缘虑妄境,染著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妄想、分别、执著,心为境转,这才无迷自迷,不见自性本来面目,不能证得自性如来智慧德相;愈转愈远,愈迷愈深,所谓可怜悯者,就叫做凡夫、就叫做迷。”

净空法师还讲道:“可惜如今学道之人,不悟一真,定要在心上生心,知见立知,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不如法、不相应,皆是迷失菩提道。经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为什么?因为无心是指无一切妄心、纯一真心用事的真佛。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教学的旨趣所在。”

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和领悟佛经,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谜开悟、离苦得乐。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在解悟的基础上努力地实证与体验佛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