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馒头发霉了教案

课题:《馒头发霉了》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作者:王永刚 审核:理化生组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发霉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这一现象。

2、能根据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的记录的数据。

材料准备:

1、发霉和新鲜馒头、培养皿,手套、镊子。

2、放大镜、显微镜、霉菌切片。

3、操作材料:新鲜馒头、塑料袋、小刀、线、黑色遮光纸、透明胶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霉馒头)我这里有块馒头,看,它怎么啦?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板书课题:馒头发霉了)

二、获取事实,认识霉菌

(一)初步观察

1、安全教育

这块馒头还能吃吗?

对,不能吃!有霉的食物可以使我们的内脏发生癌变!在我们的观察活动,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像我这样(演示):带上手套、用镊子来取,辨别气味时不要直接把它们凑到鼻子前,应该把它段起来,用手轻轻扇动。明白了吗?

2、明确要求

现在我就把材料发给大家,请仔细观察比较,发霉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有哪些不同? 注意:把你们的发现简要的记录下来。

3、发放材料,学生观察记录

4、组织汇报

好,让我们听听大家都有哪些发现。

当其他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自己的记录做好补充发言准备。 (抓住闪光及时表扬)

(二)细致观察

1、放大镜观察

①因为霉菌,新鲜馒头与发霉馒头有了这么多不同。那么霉菌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下面我们借助放大镜再次观察,用准确简要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霉菌。

②分发放大镜、学生观察描述

③组织汇报(收回材料)

那位同学愿意带上你们小组的材料来说说:放大镜下的霉菌是什么样的?

看来霉菌有很多种,颜色不同,形状各异。

2、显微镜观察

① 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但还是看得不真切,因为霉菌实在太小了,不过,把它们放在显微镜下看得可清楚了。想看吗?

②用显微镜观察的注意事项:A、不要随便调整

B、观看时用一只眼睛看,另一只眼睛要闭起来。 ③把你看到的霉菌画下来。

④结合同学们的图画讲解:

霉菌虽然很多中,但都有“孢子囊”、“菌丝”两部分。

像霉菌这样用容颜看不清,放大镜也看不清,要用显微镜来观察的生物,我们叫它微生物。

三、牵引过渡:

我们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四、对比实验

(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讨论:霉菌在什么情况下生长得快?

①独立思考,把你想到的列出来。

②在小组内小声讨论。

③汇报:随机简要板书:温度、水分、通风、光照等。(注意追问“什么关系”)

(二)引导设计方案

1、同学们认为霉菌的生长与这么多因素有关系,有些想法还互相矛盾,怎么证明你的猜想?

2、引导设计方案

①教师以“温度”为例,引导设计实验

一块放在“高温”里,另一块放在“低温”里,进行“对比”(板书)

具体怎么做?

出示两块品质不同的馒头,用这两块做实验成吗?看来还得对另一些条件加以控制,需要控制哪些条件?

②(如果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就不用说了,直接让他们分组从各种因素中选取一个最感性区的条件设计方案,填写实验计划。

如果学生明白的少,指名说说。)

3、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4、交流实验设计,对有争议的方案进行修正完善。

(三)执行注意事项。

1、怎样观察?

为了观察时便于区分,是否该做点标记?

间隔时间 查看方式 注意事项?

2、记录啥?

四、实验、整理

1、按照小组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2、整理实验桌。

 

第二篇:3 馒头发霉了

3、馒头发霉了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镊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你在哪里见过霉?什么物体容易发霉?(学生自由发言)

2、关于霉,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一)观察霉的形态

1.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霉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用放大镜来观察,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显微镜下看到的霉。有一点务必请大家注意:观察完毕,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双手。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等。

(二)猜测馒头发霉的原因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对霉的种类和形态已经有所了解。那么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会发霉?

(1)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

(三)提出疑问,引导设计对比实验

设计对比实验方案。

(1)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

(2)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控制变量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修改,得到比较合理的、容易操作的实验方案)

(3)交流方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相互补充,之后再修改,使各自设计的方案更加科学。

小结: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并完成上表以备下节课学习。 教师总结:根据我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注意每天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记录单,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分享你的成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经过几天的实验观察,并记录了不同条件下馒头发霉的情况。今天我们来进行汇报交流一下。以便了解馒头发霉的原因。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

(二)分析实验结果,明确馒头发霉的原因与温度、水分以及其他很多因素有关。

(三)质疑: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发霉,那么其他物品是否也容易发霉呢?

(1)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或生活经历。(板书:温度、水分、太阳光照射等) 小结:可见,一旦物品摆放不慎,霉菌就会乘虚而入,使物品发霉。

2、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延缓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发霉呢?

(1)小组讨论。

(2)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发言,可知你们都是好样的,回家后把你的方法告诉父母,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通风、降温、放防腐剂、真空包装等等)

3、发了霉的食物还能吃吗?(板书:绝对不能食用)

4、霉菌会使食物变质,物品受损,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霉菌都是有害呢?我们来交流一下。

(1)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收集的相关资料。

(2)教师重点讲述一下有些真菌对人类的益处。

教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霉菌有了那些了解,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2、教师总结概括。

经过两节课的学习及同学们做实验,我们了解霉的种类、形态、发霉需要的条件及预防措施。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学习科学,研究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根据食物或物品发霉的特点,人们都采取了那些措施?

2、课下采访老人,上网调查,看还有什么好的发霉方法,并亲自动手实践一下,看一看效果怎样?然后把实用的好的方法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发霉的条件:温度、水分、太阳光照射等

预防发霉的措施:通风、降温、放防腐剂、真空包装等

霉的两面性:有害的一面(物体发霉)

有利的一面(制作青霉素、酱油、葡萄酒等)

1、教学反思:本课的探究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发霉的现象开始,观察霉、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研讨怎样防霉,加深学生对霉的认识。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处理:

第一、观察霉,认识霉有不同的形态。(1)让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见过霉,让学生尽可能发现容易发霉的季节、气温、环境等因素,以便学生在后面设计发霉的实验中调用这些已有经验。(2)指导学生观察发霉的物品,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让学生在逐次观察中不断加深对霉的认识。

第二、设计并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些物品发霉的事例及其环境条件,从而推测出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2)为了判定霉是否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生长,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馒头发霉需要的条件。

第三、在汇报交流时,重点以质疑的方式,明确预防发霉的措施及霉的两面性。

第四、 通过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了科学和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科学可以改善生活。

2、使用建议:对于学生做的对比实验,也可以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条件相同,另一个条件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对比实验。

3、需突破的问题:对于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否可以由课外完成,不必占用一节课。

相关链接:英国科学家弗莱明有关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周营镇金马小学 魏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