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发霉了》教学反思

《馒头发霉了》教学反思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祝桂霞

发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食物或其他物品发霉的例子经常可见。霉是什么?为什么会发霉?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霉一定是有害的吗?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且乐于探究的问题。本课的探究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发霉的现象开始,观察霉、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研讨怎样防霉,了解霉的功与过,加深学生对霉的认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环节的处理:

第一,观察霉,认识霉有不同的形态。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见过霉,让学生尽可能在回忆中发现容易发霉的季节、气温、环境等因素,以便学生在后面设计发霉的实验中调用这些已有经验。接着,我指导学生观察发霉的物品,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用显微镜观察,让学生在逐次观察中不断加深对霉的认识。

第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想一些物品发霉的事例及其环境条件,推测出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2)为了判定霉是否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生长,我引导学生找出与之相反的条件,并对这四种条件进行组合。(3)根据四种条件组合,确定对比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条件相同,另一个条件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对比实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在每一组对比实验中,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分别是什么,以便控制实验的变量。

第三,在“霉的功与过”的教学中,我首先介绍人们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霉给人和动物带来的危害。我注重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霉,渗透辨证思想,并及时指出在没有青霉素之前,很多疾病无法治疗,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青霉素发现的伟大。

 

第二篇:12月教学反思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课堂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我也是思考再三,特别是对实验材料的选择,费尽了心思,从最开始的用书本上的馒头进行实验,到最后确定下来用带壳的花生来做实验。主要考虑到毕竟是让学生吃进嘴里的食物,还是要考虑到一个安全问题,所以改成花生,可以让学生现场剥出来,然后直接吃进嘴里,减少了很多与卫生方面相关的问题。

其次,在教学环节方面,也是做到了环环相扣,力争把知识点各个突破,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特别是让学生咀嚼花生的环节,最开始两人一小组,让学生一个吃,一个观察,不吐出来,但这样的观察改变的因素太大。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最终决定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让一位学生分别咀嚼5次和30次后吐在白纸上,同时再给一颗不经过任何咀嚼的花生,让学生便于观察和记录,也很好的突出了对比实验的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灌输一定的科学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但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在于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培养过少,没有完全脱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前也没有很清楚的了解学生想研究什么?如何让学生自己去主动的研究问题。比如说,第一个问题的问法:我问的是通过这个题目,想一想我们该准备些什么呢?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只会按部就班的按照我的程序一步步地做下来。如果改成:我们该怎样去探究呢?学生就会告诉我整个过程的思路,包括实验该准备的材料、实验过程、实验记录等等,这样在一次次的教学中就让学生慢慢学会了自己去设计实验。如果生活中碰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就会自己去解决了。科学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某个知识点。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应该改掉自己爱说的一些口头禅,比如:是不是?对不对?这样会让学生朝着我想要的方向去,而不经过思考,即使他们是对的,也会因为我的反问而怀疑自己,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力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关注自己的口语方面的问题,努力把这些看似小的问题尽量减少,朝着对孩子最有利的方向去努力。

总的来说,上课就是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成长,我很开心今天的课能让我找到自己的这些不足,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进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