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3.馒头发霉了

丁成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学目标:

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设计对比试验探究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能对实验现象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3、能通过实验认识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4、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品、衣物等发生霉变的条件,对实验过程作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实自己的猜测。

教学难点: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来观察和探究的科学实践活动,在实验中要指导学生明确实验步骤,了解实验目的,从而更加有效的进行实验操作,并能用合理的语言文字与大家进行交流。

教具、学具:

1、     学生准备: 课前注意观察馒头以及其他食品发霉的现象,收集,并作好研究记录。整理有关真菌的资料,放大镜,镊子,小碟。

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发霉物品的资料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多媒体展示物体发霉的图片,导入新课。

1、    提出问题:看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都知道哪些发霉的物品,有带来的吗?

3、    关于霉,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

二、  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一)、观察霉的样子。

1、出示发霉的馒头,请学生观察。
  2
、请学生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
  3
、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菌样子。

4、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协助。

5、交流观察结果。

教师(课件展示)小结:霉菌是真菌的一种,它非常小,必须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所以通常叫它微生物。

(二)猜测发霉的原因。

1、教师启发: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对霉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同学们能否猜测一下食物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呢?

2、学生各种猜测。

3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把设计意图写下来。

(3)小组派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汇报交流。

(4)小结: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设计如下实验表格:

5.小组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实验。

(四).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课外进行对比实验。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进行了几天的实验观察,记录了不同条件下馒头发霉的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

二、  交流探究食物发霉的原因

1、   各小组简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

2、   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食物发霉与水分、温度、光照等很多因素有关。

教师:通过大家的验证,我们证明了自己的猜测,了解了使食物发霉的条件有很多。

3、   认识生活中其他发霉现象。

4、   除了食物,还有很多物品上也有发霉的现象?
我们一起看看:出示发霉的衣服、墙壁、人民币等的图片。

三、    我们怎样防止物品发霉呢?

教师:大家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有可能发霉,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防止物品发霉呢?

1、         学生小组内讨论。

2、         学生交流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降温、真空包装、通风、晾晒……

四、    真菌与我们的生活

师:霉菌会使物品发霉,那么,是不是霉菌都是有害的呢?

1、         学生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并讨论。

2、         师生交流。

师:为了更清楚地辨别真菌孰好孰坏,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的看法,好吗?

播放视频——生活中的真菌

五、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真菌,大家可以通过查阅科普书籍、上网、请教家长等途径,看看还有那些防止食物发霉的好方法,亲自动手实践一下。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从日常生活中发霉的现象开始,观察霉、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研讨怎样防霉,了解霉的功与过,加深学生对霉的认识。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让学生尽可能在回忆中发现容易发霉的气温、环境等因素,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发霉的物品,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用显微镜观察,让学生在逐次观察中不断加深对霉的认识。其次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再次,让学生探究如何防止物品发霉,最后,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真菌都是有害的,引导学生课下继续通过网络、书籍等去研究……

2、使用建议:科学课实验材料可以师生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去准备和改进.

3、需破解的问题:学生们对于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要在课余时间,训练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

 

第二篇:参赛教学设计:馒头发霉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第3课 

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编排,

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一、观察,认识霉有不同形态。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三、运用研究成果,探讨防止霉变的方法,四、霉的作用,害处,尤其是抗生素。  

学情分析:

1、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显微镜观察微生物。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霉,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霉,但没有注意霉也是一种微生物。3、大部分学生认为霉对人类是有害的。

设计理念:

本课的学习就是通过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霉,引导学生发现霉产生的因素。接着深入观察,从观察中逐步深入了解霉的颜色和形态,并结合观察、画图进行描述,使学生充分认识霉的表象。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了馒头等食物发霉的起因,猜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这个探索过程当中寻找到了探究和发现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其他防霉方式。认知人们对霉的利用以及霉给人和动物带来的危害,了解青霉素的诞生情况和其他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应用,扩展学生对霉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观念。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霉菌是微生物,了解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物体容易发霉。

3、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并乐于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

渗透法制教育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生产、销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概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发霉和新鲜馒头、放大镜、镊子、培养皿、学生显微镜、霉菌切片、塑料袋、载玻片、盖玻片、水、滴管、手套。

学生准备:记录本、课前收集有关霉菌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练习设计:

收获:

1、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都属于真菌

2、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又不属于植物的一种生物。

实验:

将两块干馒头用塑料袋包好,同时放进冰箱里,几天后,发现两块干馒头上都没有发霉;再将它们同时放在干燥的地方,几天后观察,两块馒头没有发霉

教学反思:将其中一块馒头滴上几滴水,变成在潮湿的馒头,再用塑料袋包起来放在温暖的地方,几天后,馒头发霉了

实验说明: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容易发霉。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