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听课感想

《我要的是葫芦》听课感想

物华小学 许静

10月30日,在物华小学二(3)班的教室里,听了李菊红老师上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觉得李老师的课充满了语文味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李老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在李老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学生能有针对性去阅读,以读品文,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同时又兼顾了读的多种形式,在这节课中,有齐读、自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既培养了学生朗读的技巧,也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李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

图文结合的教学策略也为这节课增色不少,李老师以图导文,用简笔画画葫芦,让学生感受葫芦开始可爱的样子,在教学中,李老师还利用了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来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李老师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

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李老师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以境品文,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李老师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让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

在课文内容的把握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重点词句段启发学生的思考与分析,突出了文章主旨。

同时李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以亲切的微笑带给学生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第二篇:《我要的是葫芦》听课反思_文档

《我要的是葫芦》听课反思

我听魏登娟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我一直都觉得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形式很单一,枯燥无味,教师很难调控课堂的气氛。但通过听了魏老师这节课使我对识字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我根据自己听课情况作以下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所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故事。二年级学生对插图感兴趣,教学中魏老师用多媒体出示文中的插图和有关句子,认真指导学生去理解。这样安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引领学生读文。

在教学中魏老师牢牢地抓住了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进行识字教学。整节课教师设计的识字教学层次分明,能层层递进,先是初读课文,找出所要学习的生字,学生自己自学,同桌互读。然后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带拼音的、去掉拼音的、开火车读、比赛读等,对教授生字形式比较多样,尤其是让学生去发现,学生说哪些是同部首、同结构、同部件的字,这样一来更加了巩固所学的生字,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同时能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习“盯着”一词时,先指导学生了解词意,后指导学生说话。在进行写字教学时,教师能示范写,把难写字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进行了强调,加深学生的认识。在教学中,有几个细节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例如魏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先让学生互评,再指出学生的错处。整堂课教学的各环节连接自然,内容组织严密。

现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这是我对这节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听课的过程给了我很多反思的机会,以后我会继续学习,结合实际,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