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鲁教版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反思: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

1.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2.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第二篇: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沙湾小学 申学奇

教材概述: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共四个自然段,以葫芦的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学习者特征分析: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教学是以此为突破口,图文结合,感悟问题的原因。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一)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生字。会写“言、每、治、棵、挂、哇、怪、慢”8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三)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

难点: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的寓意。

教学策略:

(一)讲授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结合PPT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动笔动口动脑的习惯。

教学资源的准备:

教学环境:非网络教学环境

资源准备:拓展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会认6个生字。

(二)会写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6个生字。

- 1 -

难点: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1分)

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有关葫芦的课文,大家把书打到14课,大声的读出课文的题目:《我要的是葫芦》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自读课文(5分)

(一)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牢记字形。

(二)读通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能基本自主认读生字。】

三、引导学生自主识字(14分)

(一)读词语。

(二)指导书写,强调难写字“慢、每、怪”。在解决字音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实际运用、偏旁识记、加减笔画等。

(三)猜一猜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生字,巩固生字。】

四、阅读拓展(10分)

野牵牛

野牵牛,爬高楼。

高楼高,爬树梢(shāo)。

树梢长,爬东墙。

东墙滑,爬藤(téng)条。

藤条细,不敢爬,

躺(tǎng)在地上吹喇(lǎ)叭(ba);

嘀(dī)嘀哒(dā)!嘀嘀哒!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儿歌对生字进行巩固,同时开拓知识面。朗读儿歌,有兴趣的可以背诵儿歌。】

五、写作拓展(10分)

葫芦 细长 藤条 绿叶 好哇 蚜虫 盯着 邻居 治病

任选5个词语进行造句,对优秀的学生作业进行表扬,全班欣赏。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逻辑思维与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 2 -

慢 每 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二)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难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一)出示生字。

(二)学生认读。(指名读)

(三)“现在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设置疑问,引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引导学习课文(18分钟)

(一)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他不要的是什么?

问题二、他要的葫芦得到了吗?

(三)反馈交流。

问题一:“大家说“我”不要的是什么?”(叶子)

在第二自然段中把你认为最能说明他不要叶子的句子画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大家一起来读这个句子。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一个句子更能说明不可怕呢?(第一个句子) 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说明他不关心叶子的句子画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个句子能更加肯定地告诉我们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呢?(第一句)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3自然段,要注意读好这两个句子。

- 3 -

问题二:这个人真是太不关心叶子了。那我们来看看他对葫芦是什么态度。(关心) 你们从哪里知道他非常关心葫芦?你认为哪些词语能说明他关心葫芦

(第一自然段 每天、几次)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他这么关心小葫芦,结果他得到葫芦了吗?(没有)

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第四自然段)

齐读第四自然段。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相机引导)

也就是说,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出示葫芦藤)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三、拓展写作(10分钟)

(一)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二)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请你们小组合作,创编一个新故事。

【设计意图:紧扣课文,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拓展阅读(10分钟)

羊妈妈收菜

羊妈妈带着小羊到菜园去收菜。

他们走到萝卜地里。羊妈妈拔(bá)了一个萝卜。小羊要吃萝卜叶子。羊妈妈说:“萝卜的根最好。”

他们走到白菜地里。羊妈妈拔了一棵白菜。小羊要吃白菜的根.羊妈妈说:“白菜的叶子才好吃!”

他们走到西红柿地里。小羊要吃西红柿的叶子。羊妈妈说:“要吃西红柿的果实!”

【设计意图:小故事的阅读材料,更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注:我先拓展写作再拓展阅读是为了更好的课堂衔接。

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了绿叶—→生了蚜虫—-—→虫更多了

↓ ↓ ↗ ∣

雪白的小花 不用治/ ∣

↓ ↓

可爱的小葫芦———--—→变黄,都落了

- 4 -

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堂课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

- 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