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过冬》教学反思

删繁就简,整合成就高效课堂

——《小动物过冬》的教学反思

游府西街小学 乙菲菲

《小动物过冬》是我本学期执教的一节年级组研究课,同时也是我初为人师的第一节公开课,因此正式上课之前反复备了两次,试上一次,正式上一次。第一次备课是自己独立备课,在认真研究了文本并参考其他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设计,设计内容比较繁琐,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要花两个课时才能上完。第二次经过师傅指导后,我对其中一些繁琐的内容进行整合,删减修改,用一个课时即能上完。两次的教案修改,显示了新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胡子眉毛一把抓,掌握不了重点,对课文内容分析太多,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培养较少,并且时间成本较高。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应该删繁就简,整合文本内容,要教学生不会的,学生已经会的坚决不教,这样才能成就高效的语文教学。下面就是两次备课的对比分析。

一、在字词教学上,第一次备课我设计了“物”、“刮”、“商”、“量”四个生字的字形记忆。在第二次备课中我舍弃了“物”、“刮”两个字的指导,因为这两个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并不难写,小动物的“物”学生经常遇到,自己可以掌握不用课堂上重点讲解。“刮”用熟字记忆“舌”加利刀旁很容易就记住了,因此也不用重点讲解。而“暖”则是本课的重点生字,“暖”的右半部分极易与“爱”混淆,需要老师重点指导并辨析字形。在“暖”的字形指导上我在上课时主要抓住其形声字的特点和“爰”与“爱”的区别进行指导,年级组其他老师建议这个字的记忆方法可以让小朋友自己编个小口诀记住,比如“一个小朋友抓着另一个小朋友的手晒太阳”,我认为这种识字方法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并且很形象生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十分有趣。“商量”两个字则重点指导学生识记“商”字。综合起来,相比较第一次备课的四个生字,第二次备课的“暖”、“商”两个生字显然经过了更精心的筛选,也无疑是学生识字的难点,既为课堂节约了时间,又高效地解决了字词目标中的难点。

二、在阅读教学上,第一次备课时我逐段讲解,面面俱到,在课文的1-3小节花了很长的时间,显得有点头重脚轻。第二次备课中,一二小节由于内容简

单学生一读就懂,因此在教学时一带而过,不用赘述。在字词教学后便直奔主问题“三个小动物分别是怎样过冬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进行解答。老师将“了解小动物过冬方式”作为整体的教学内容,把课文分成三个板块: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每个板块由学生说出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并找出文中相关语句,紧接着就进行分角色朗读指导。三个板块由扶到放重点讲解小燕子部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小燕子要飞到南方,小青蛙部分让学生自己阅读后做青蛙过冬方式的填空题,小蜜蜂部分由学生自己读后说出。教案修改后,通过抓主问题的方式、分板块的模式高效地解决了“小动物过冬方式”这一教学目标,避免了第一次备课中繁琐的以教师为主题的解析;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满足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索心理;也让学生加深了三个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的理解。

三、在朗读教学上,第一次备课我将分角色朗读单独放在最后,之前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案调整后我将分角色朗读渗透在各个版块的教学环节中,每个板块结束后都指导该部分的分角色朗读,最后再让四人小组进行整体的分角色朗读。调整后的朗读指导比第一次更有阶梯性和实效性。在第一次备课中我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想让学生在没有充分训练的基础上就能朗读的很好,这显然是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的。第二次备课中学生由部分到整体,分阶梯地逐步提高了分角色朗读的能力。在第二次备课中分角色朗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完成的,而是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在理解了小动物过冬方式后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感受小动物之间相互关心的友情,这也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删去教师繁琐的分析才有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学内容的高效整合才会有思维活跃的课堂,在删繁就简、高效整合中放飞孩子自由的翅膀!

 

第二篇:《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及反思

魏润玲

教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八册第22课白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使用“读读,议议,说说,”阅读方法的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所写的白杨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那儿里需要,就在哪儿里扎根做贡献”的品质。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中所写的白杨的象征意义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品质。

教具:

投影片及多媒体软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去过新疆吗?看见过一望无际的沙漠吗?(课件出示;戈壁沙漠荒凉和气候恶劣的环境图片)。

看,忙,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起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但是,就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什么?(课件出示:白杨树图)

生齐答:白杨树。

师;看了这两幅图,你认为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植物?

生:它高大挺秀。

生:它生命力强。

生:它高大顽强。

师:是啊,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令我们敬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赞扬白杨树的文章。(师板书课题:22白杨)

        [反思:新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对照图片说话,导入新课,不但初步理解了白杨的形象,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认识白杨、理解白杨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              自由读课文,同桌互相检查交流字词认读情况。

2.              师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写爸爸与子女议论白杨树的事。

生:写一位边疆建设者象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事。

师:好,请同桌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同桌讨论分段)

学生汇报后问:为什么这样分为三段?

生:因为课文先写了姐妹俩议论白杨的样子,又写爸爸介绍白杨,最后写小白杨。

二、          探究学习,分散难点。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读读、议议、说说”的阅读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本篇课文。

1、              学习第一部分,指名朗读。

(投影出示文章插图)

师:在这样茫茫的土沙漠上行车,从哪能看出车在前进呢?

生:白杨。

师:白杨树长得怎么样?

生:笔直高大。

生:高大挺秀。(师:根据回答板书:高大挺秀)

   师:兄妹只知道白杨树很高很直,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个问题时,爸爸的脸色发生了变化,他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习第二部分。

2、              学习第二部分

(1)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再议论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2)       请大家汇报你们的学习的成果。

生:课文中说“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孩子们已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做几天汽车,”这些句子告诉我们:爸爸并不是新疆人,而是远离家乡去新疆参加建设工作的。

生:从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来看,爸爸是把白杨当作人来评价介绍的。例如:“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就是评价人的品格所用的语言。(师板书: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3)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很透彻,但在这一段中文章没有直接描写“爸爸”的心理活动,但反复写到了“爸爸”的神态,谁来读一读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

生:读:“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的抚摸孩子的头。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突然,他的嘴色又浮起一丝微笑。”

师:根据这种神态描写,揣摩爸爸的心理是怎样的?

生:爸爸对白杨有更深的认识。

生:爸爸对白杨热爱、赞美。

生:爸爸在想自己正像一株挺拔的白杨已在祖国的大西北——新疆深深的扎根了。(师: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师:在一根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反思:让学生投身于教材,在读读、议议、说说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学习第三部分

(1)        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师:板书:小白杨)

(2)        师:爸爸为什么微笑,小白杨象征什么?

生:爸爸看见两棵小白杨正茁壮成长,不正象孩子们吗?

生;爸爸看到小白杨,就看到了希望——孩子们也会象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

4、学习写作方法

师:本文的大白杨象征着爸爸,小白杨象征着孩子,他们却有哪需要在哪扎根的共同点,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生;借物喻人(师:板书:借物——喻人)

[反思:想让学生看图学会白杨的形美,再分配朗读对话,感受白杨的神美,最后,让学生分析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认识到爸爸的心灵美。这样由树及人,由浅入深,较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          拓展延伸

师:学习了白杨一课,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同桌讨论。

生:白杨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们要象白杨一样国家哪需要我们,我们到哪扎根建设祖国。

四、          课件播放歌曲《小白杨》结束本节课。

板书设计:

白杨

  高大挺秀

白杨  生命力强        爸爸    扎根边疆

坚强不屈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小孩子

(借物)               (喻人)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第一: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第二:我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我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上完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有“五点”收获,“四点”思考。
一、加强了两个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使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听读、背诵等。同时,我以学生为本,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意识,如,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

  1、读书时抓重点词句品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注重教师评价,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随时注意用丰富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向学生教授学习方法。从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三、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上接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理达到完美统一。
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提出置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反顾全文的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电教媒体切实为教学服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节课,我牢牢抓住核心问题,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但在学习白杨特点时,我却忽略了,没有从整体入手,而是直接从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让学生分别了解白杨树的三个特点,回到整体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体会白杨的直、生命力强、坚强的特点。
  2、在后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教师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不够充分,今后在备课时要进行多种情况的预设。
  3、在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时,我如果能配合画面插入一段教师的激情导语,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4、怎样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永远的思考。

《风姑娘送信》说课稿

                    魏润玲

《风姑娘送信》一年级第一学期“看拼音读课文识字”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法,人也要做好过冬的准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一、制定明确和切实的教学目标。

在备课时,我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分析了本课教材的内容,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认识部首“宝盖头”并正确描摹“宝”。

2、能借助拼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注意读出小动物说话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常识,并能模仿课文说说大雁、蚂蚁和蛇等其它动物接到风姑娘的信后会说什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各种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激发学生了解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识字教学通过小组交流更有效。

大量识字成为二期课改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采用了集中识字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读,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小组交流识字的方法,既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又对这些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巩固字词时,也运用了多种方法,使识字教学不再单一,也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风姑娘送的是信。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制作的“收信”游戏来巩固学生的识字情况。随着一封封信上的字、词、句,学生也兴致盎然地复习了本课的字、词。

新教材重视书写指导,本课中“宝”是要求书写的生字,因此由媒体演示了书写笔顺,指导学生分析字形,认识新部首“宝盖头”,并看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这样在课堂中巧妙穿插了识记和巩固,有张有弛,能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生字。

三、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层层推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尽管是一年级的孩子,但在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反复读句、读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是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在课伊始,设计了让学生,熟悉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风姑娘把什么当信,送给了谁?是为了帮助他们将全文的主线串起来,在生生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整体感知了课文。

接下来,让学生读小动物收到信后都说了什幺?再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学生合作读,学生有选择性的读,这些方法都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分角色表演读是在课堂中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习更富有生气,增加趣味性,同时让他们体会每一个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逐句逐段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后,在学生较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我声情并茂地范读全文,此时,学生的模仿朗读是直接感知朗读方法的最好办法,他们在直接的感知、模仿、实践中慢慢学会朗读。

通过实践我明白了:学生能够从模仿、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这远比单纯的说教有效、有趣的多。

四、通过说话练习,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对课外知识进行延伸拓展。

本课中提到的四个对象都有各自准备过冬的方式:燕子去南方,松鼠采送果,青蛙挖地洞,妈妈备衣服。为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人类准备过冬的方式,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为他们准备了哪些冬衣。

然后,根据教材的内容拓展了其它三种动物过冬的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运用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能力。最后留了思考给学生,让他们回去后继续探索其它小动物各种不同的过冬方式,培养他们探究精神。

在这堂课中,媒体的制作也为教学增色不少。由风姑娘吹出的落叶纷飞的情景,由信送出的一个个词语,还有那形象可爱的小动物都深深吸引了学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臧洪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无论是在平时的工作,还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都与其他老师一样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困惑,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工作是极富挑战性的。我一直很喜欢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渐渐懂得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老师就更应该对自己的发展做出规划,并为之不断地努力,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今后得1年时间里,我打算从以下方面努力:

  1、结合学校本学期的校本培训计划,本年度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及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学科新教材等为主要培训教材,认真研修以求自我发展。

  2、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争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乐于奉献,勇于吃苦,勤洁廉正的教师。我们的工作的对象是天真可爱的孩子,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并且还没有定型的孩子。因此,我必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职业道德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积累,真挚的博爱以及对学生高瞻远瞩的责任感影响教育学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努力争做反思型、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为学生做好榜样。我本人现在正在主持两个省级课题,其中一个是《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研究与探索》,另一个是《网络环境下乡土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我打算通过这两个课题的深入研究,使自己的个人素质及学生的素质有大幅度的提高。

  4、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备课,能借助网络查找有关教学资料,能应用软件制作课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5、勤于总结,不断提高

  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不缺乏精彩教学片断、师生交融的感人情景,自20##年以来我注重收集日常教学、教研发现的问题、教学案例等,并及时撰写成教研、教改总结或专题论文。多次获奖.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把撰写教学日志、教学反思作为一项重要的日程工作来做。认真制定行动研究计划,搞好校本教研,使自己的科研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魏润玲

  

  为了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校本研修中得质上的飞跃和提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新时期里,新课改新理念要求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必须转变。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变化自己,学习先进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代教师的要求。

  二﹑学习内容:

  (一)、个人读书

  1.至少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书籍自己选定。

  2.必须提交一篇个人阅读的读后感,并在个人播客中发表。

  (二)、听评课

  1.听评课的对象以本校教师为主,本学期至少听15节课。

  2.每次听课后要认真填写听课记录本。

  (三)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是个人研究教材教法的成果,包含个人在岗研修期间所上公开课的教案。

  2.量的要求:精选2篇。

  (四)小组集中研修

  1、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2、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并结合本组的具体实际开展教学研究。

  3、学习教材、理解教材、探索教法。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到及时研究解决。不断积累课改工作经验。

  4、以典型课例和专题课教学教研为媒介进行“研”“训”,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5、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进一步提高师德。

  6、学习《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反思意识,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主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五)个人博客

  1.个人博客是开展网络研修的主要平台,我们应继续做好个人博客。

  2.充分利用好网络在线研讨,管理好个人博客。

  3.量的要求:上传原创文章每月1篇以上,发表评论每月5条以上。

  (七)研究论文

  论文主题:针对个人在岗研修的情况及收获或问题、困惑,谈自己的体会、思考。

  三、学习形式:

  1、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努力解决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2、创新集体备课,利用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教案。

  3、深化反思型教研活动,范围包括课堂教学反思、课题研究反思、个人成长反思,课前和课后的反思。

  4每周做一次教后反思,每月写一篇教学案例或随笔,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写一份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每学期上一节公开教学研讨课。

  5、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技术知识的网络资源优势,在网上查找所需学习资料,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及反思

魏润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
     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三、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导言:
    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决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再不幸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的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就欣赏和学习台湾当代名作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出示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人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品格,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会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在不确定 中,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张海迪)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等高,是那么优雅自在,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板书设计:
           6、桃花心木
               种树人       

               不规律   时间

浇水的量

                             (心中有数)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这是一篇借种树来喻育人的课文,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了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尽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处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给他们质疑、朗读、释疑等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的机会,让他们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1、以朗读训练为主线,理解文本。在设计本文的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男女生读,找到种树人的话和作者想的内容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让学生边读边想的读,深入理解词句的读,对课文读熟之后,继而理解质疑,使学生能在联系生活情景中体验性的朗读,分角色体验性的读,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
           2、以质疑探究为导向,开启思维。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提出质疑,作出自己的评价——“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了课文后将自己的肺腑之言说出来,写下来。”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并进行表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个性和表达能力。
            3、以联系生活为支点,感悟哲理。这篇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我想,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含着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如课文中一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谈感受,学生对本文心中有了了解,知道了“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温室里的花草”、“只有做坚强的野草生命力才会更旺盛”等,我相信孩子们今后一定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锻炼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其实,有时候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不用教师耗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草原》说课稿

                                  魏润玲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激趣导入。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

(二)导读法。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三)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做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四)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3、让学生写出对草原的感受或者画一幅画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