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教学反思

《扬州慢》教学反思

和风中学 林红

本人于20##年12月23日第四节,在高二第十四班讲学《扬州慢》一课。

《扬州慢》是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扬州在隋唐、北宋时是著名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是以“废池乔木”点缀,渲染出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下篇写感想,先设想杜牧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信的程度;又借“桥边红药”间接地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鉴于这首词的特点和十四班的学生情况。我的教学思路为:激情导入——诵读品味——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在把握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赏析——视频赏析——比较阅读——课后作业。

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但却是我们学生的薄弱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教师的“霸权主义”作怪。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并没有走老路子(先解题,再作者介绍,然后听读录音,教师讲解,作业或高考知识链接)。而是大胆的舍弃了书本上那些“死”的东西,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赏析上,变学生的被动学为我要学——语文知识模块无非是字、词、句、篇,而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升都有赖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让他们去与作品、与作者交流。基于此,我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诵。在学生无法把握词的节奏和个别字音时做了一些指导。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老师都会让自己的学生课前预习,但有一部分老师却没有进行反馈。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最终会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所以,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就这首词的内容,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不解之处进行交流。一方面,反馈了学生的预习,另一方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发挥了班级教学的优势。

经典的作品一定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即情感思想与内容的浑然天成。“肉”是经济基础,“灵”是上层建筑。所以,如果学生不理解词的内容,欣赏也就是空中楼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把握了词的内容只是学词的初级阶段,经典的作品不仅仅在于知道它写了什么,更在与探究它如何写,如何使得情感思想与内容的浑然天成。所以,我将这首词的重点放在了对它的赏析上。希望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来增强对此词的理解,做到个性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最后在同学们思路都打开的基础上,播放音频,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对此词的感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检验知识掌握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知识的迁移对比了。所以,我在最后安排了一个比较阅读,一方面,使学生学的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又对所学进行了复习,可谓一举两得。

综合来看,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教师能够守住自己的阵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跟大流,紧抓高考题,急功近利,钥匙握在手中而找钥匙,而是融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怀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情怀,进行民主教学——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一定是一个会生活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生活。一个老师如果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语文成绩就应该是副产品。此外,这节课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了教师的教示范作用;体现了语文的“味”;问题设计的有梯度。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教师的示范朗读有待改进;板书欠缺;时间把握的不到位,使得这节课不够完整;课堂上一些细节没有注意,表达欠清晰明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

附: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执教者:林红                   指导老师:邱志坚

教学目标

1、体味诗人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情景交融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挚爱扬州,曾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千古名句,在杜牧之后的几百年后,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此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感慨今昔,他化用杜牧的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那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出示幻灯片1)

二·诵读品味

 (出示幻灯片2)

1·学生自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3·教师指导并范读范读。

指导:(1)节奏(出示幻灯片3)

     (2)字音:“少”、“都”。

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全班齐读。

7、课堂小练习。

三、整体感知

1、就词的内容质疑不解之处。

预设:(1)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2)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2、内容把握。(出示幻灯片4)

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上、下阕词的内容。

诗歌内容:上阕 空 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                景

下阕:惊 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情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四、自主赏析

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词的词、句进行赏析。

切入点: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

1、  教师示范“自”字。

2、  学生自主赏析。

五·再读诗歌(音频赏析)(出示幻灯片5

六、比较阅读

师: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下面,让我们运用缘情明景的方法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景与情的不同之处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出示幻灯片6、7、8)

明确:一个是雄浑壮阔之景 ;   一个是清冷萧条之景

一个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一个对侵略战争的痛恨和繁华尽去的感伤

七、课后作业:(出示幻灯片9)

1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扬州慢》鉴赏(角度:如语言或炼字,意境,思想情感,表现手法……)。

2、完成巩固练习。

附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上阕                 下阕

                  

                  

 

第二篇:扬州慢 教学设计及 反思

《扬 州 慢》

教 学 设 计

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姜夔的《扬州慢》,这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中的一首宋词。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之一,从名家作品中可以窥见宋词的大体特征。南宋后期,战争频繁,一些爱国志士借词抒发,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麦秀黍离之感,倾吐身世流落之愁。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学的精华,又能感受词人的情感美,从中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文科倾向的学生,而且已是高二下学期。同学们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成系统,需要给学生在方法上以指导。

(三)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归纳和整理学习相关资料,增加文化储备,积累鉴赏诗词的经验。如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可以帮助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此同时,我搜集有关黍离之悲的相关资料,便于学生上课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思路

导入、展开、结束。以扬州繁华导入诗词,以现在扬州之况展开全词,以黍离之悲结束整首词。

(六)教学手法

诵读、背诵、涵咏鉴赏、多媒体辅助教学。

1、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配乐听读、名句朗诵、老师示范朗读、全班齐读等,在听和读中让学生接受语感训练,引起情感共鸣。。

2、背诵。诵读是习词的基础,诵读而不背诵,只是枉费工夫。通过背诵,才能加深领悟,渐入佳境,为后面的鉴赏作铺垫。背诵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3、涵咏。朱熹《论读书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所谓“涵泳工夫兴味长”,即咀嚼回味,慢慢地品尝诗的悠长韵味。经过这一步骤,学生就会进入诗的意境。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渲染出诗词特有的古典意境。调动多种感官和形式的感知,可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美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诗词资料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相关链接—— 那扬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扬州自古就是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多媒体打出)

(板书课题) 《扬州慢》   姜夔

(三)作者 姜夔,字尧(yáo)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多媒体打出)

(四)、诵读品味

1、学生大声自由诵读三遍,注意字音,注意感情。(教师巡视,个别指点)

2、同学展示诵读情况。

师生纠正字音。

易出错的字:霁、荠、怆、吟、窥

3、再次诵读,熟知感悟情感。

4、听范读(播放录音)

5、畅谈听读的感觉——悲凉,凄凉,悲伤(一块学习,体会这种感觉)

(五)、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多媒体打出)

明确: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路上所见之景——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齐读此部分,体味景的特点——萧条、悲)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衰)昔(盛)

(提问“今”如何,课文的话来答。)

其他词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打出)

明确: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黍离”何意?(多媒体打出)

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4展示原词 ,进一步了解。(多媒体打出,并简单翻译,让学生深度理解)

黍 离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六)、研习诗词

(一)、自主赏析,抠字眼,体会词义。(3分钟)

(二)、整体探究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 空 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 景

下阕: 惊 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情

板书:空 惊

2、说说词中描写的景物,及其表达作用(学生分析出每一景的特点,紧扣课文)

上阙

荠麦青青——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废池乔木——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清角吹寒——渲染空城的凄清

小结:所有的景,都在诉说遭劫后的扬州是一个“空”城,“空”的让人感到衰败、荒芜、悲伤。

下阙

二十四桥——玉人已无 ,物是人非

冷月——凄清荒凉(冷月光,白月光,洒在地上,更照进词人的心里)

桥边红药——花开依旧, 无人欣赏

3写景的目的?

明确:抒情。借景抒情,抒悲情。

4讨论杜牧为何而惊?(要求从文中读出信息)

明确: 昔盛今衰,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玉人不在

月冷伤神

年年红药,为谁而开

小结:一个“惊”,表面说杜牧吃惊,实写词人吃惊,为扬州的现况而悲,借杜牧抒发就昔盛今衰的悲痛伤感之情,即黍离之悲。

(七)、再次诵读,体味黍离之悲。

三分钟当堂背诵。

扬州慢 教学设计及 反思

三、 教学反思

《扬州慢》教 学 反 思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诗歌鉴赏,而这首词又能较好的体现了诗歌的景情的特色,而且小序对词作用很大,且意境深远,能较好的激起学生的解读欲望。

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抛却了传统教法上多层解读的模式,紧扣一环,抓住词的内容不放。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抓词眼,炼字析意。紧扣了两个字“空”,“惊”,从全局上统筹全篇,一下抓住了景和情。然后围绕景和情具体展开分析,或解说或想象,深挖课本,并不时让学生齐诵这些内容,加强印象。在分析的同时,将用到的一些形式上的问题一并解决,如修辞手法,但不作为重点。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黍离之悲,把《黍离》用多媒体打了出来,并给学生进行了讲解。并且这种悲,在分析内容时,不断强化,让学生从内心中接受这种黍离之悲。

课后我个人认为,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这首词,进一步掌握抓字析意的分析手法,并且一部分同学已能够进行背诵。

然而,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黍离之悲分析时间过上。各部分衔接不是很好。对微格教室使用极不熟练,尤其是在第二堂课时,镜头没变,只对准了黑板和半张讲桌,又找人下载了绘声绘影,自已弄了好几天,也没把两堂课和好,给自己惊醒。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继续充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