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教学设计及 反思

《扬 州 慢》

教 学 设 计

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姜夔的《扬州慢》,这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中的一首宋词。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之一,从名家作品中可以窥见宋词的大体特征。南宋后期,战争频繁,一些爱国志士借词抒发,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麦秀黍离之感,倾吐身世流落之愁。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学的精华,又能感受词人的情感美,从中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文科倾向的学生,而且已是高二下学期。同学们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成系统,需要给学生在方法上以指导。

(三)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归纳和整理学习相关资料,增加文化储备,积累鉴赏诗词的经验。如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可以帮助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此同时,我搜集有关黍离之悲的相关资料,便于学生上课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思路

导入、展开、结束。以扬州繁华导入诗词,以现在扬州之况展开全词,以黍离之悲结束整首词。

(六)教学手法

诵读、背诵、涵咏鉴赏、多媒体辅助教学。

1、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配乐听读、名句朗诵、老师示范朗读、全班齐读等,在听和读中让学生接受语感训练,引起情感共鸣。。

2、背诵。诵读是习词的基础,诵读而不背诵,只是枉费工夫。通过背诵,才能加深领悟,渐入佳境,为后面的鉴赏作铺垫。背诵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3、涵咏。朱熹《论读书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所谓“涵泳工夫兴味长”,即咀嚼回味,慢慢地品尝诗的悠长韵味。经过这一步骤,学生就会进入诗的意境。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渲染出诗词特有的古典意境。调动多种感官和形式的感知,可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美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诗词资料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相关链接—— 那扬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扬州自古就是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多媒体打出)

(板书课题) 《扬州慢》   姜夔

(三)作者 姜夔,字尧(yáo)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多媒体打出)

(四)、诵读品味

1、学生大声自由诵读三遍,注意字音,注意感情。(教师巡视,个别指点)

2、同学展示诵读情况。

师生纠正字音。

易出错的字:霁、荠、怆、吟、窥

3、再次诵读,熟知感悟情感。

4、听范读(播放录音)

5、畅谈听读的感觉——悲凉,凄凉,悲伤(一块学习,体会这种感觉)

(五)、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多媒体打出)

明确: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路上所见之景——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齐读此部分,体味景的特点——萧条、悲)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衰)昔(盛)

(提问“今”如何,课文的话来答。)

其他词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打出)

明确: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黍离”何意?(多媒体打出)

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4展示原词 ,进一步了解。(多媒体打出,并简单翻译,让学生深度理解)

黍 离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六)、研习诗词

(一)、自主赏析,抠字眼,体会词义。(3分钟)

(二)、整体探究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 空 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 景

下阕: 惊 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情

板书:空 惊

2、说说词中描写的景物,及其表达作用(学生分析出每一景的特点,紧扣课文)

上阙

荠麦青青——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废池乔木——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清角吹寒——渲染空城的凄清

小结:所有的景,都在诉说遭劫后的扬州是一个“空”城,“空”的让人感到衰败、荒芜、悲伤。

下阙

二十四桥——玉人已无 ,物是人非

冷月——凄清荒凉(冷月光,白月光,洒在地上,更照进词人的心里)

桥边红药——花开依旧, 无人欣赏

3写景的目的?

明确:抒情。借景抒情,抒悲情。

4讨论杜牧为何而惊?(要求从文中读出信息)

明确: 昔盛今衰,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玉人不在

月冷伤神

年年红药,为谁而开

小结:一个“惊”,表面说杜牧吃惊,实写词人吃惊,为扬州的现况而悲,借杜牧抒发就昔盛今衰的悲痛伤感之情,即黍离之悲。

(七)、再次诵读,体味黍离之悲。

三分钟当堂背诵。

扬州慢 教学设计及 反思

三、 教学反思

《扬州慢》教 学 反 思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诗歌鉴赏,而这首词又能较好的体现了诗歌的景情的特色,而且小序对词作用很大,且意境深远,能较好的激起学生的解读欲望。

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抛却了传统教法上多层解读的模式,紧扣一环,抓住词的内容不放。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抓词眼,炼字析意。紧扣了两个字“空”,“惊”,从全局上统筹全篇,一下抓住了景和情。然后围绕景和情具体展开分析,或解说或想象,深挖课本,并不时让学生齐诵这些内容,加强印象。在分析的同时,将用到的一些形式上的问题一并解决,如修辞手法,但不作为重点。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黍离之悲,把《黍离》用多媒体打了出来,并给学生进行了讲解。并且这种悲,在分析内容时,不断强化,让学生从内心中接受这种黍离之悲。

课后我个人认为,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这首词,进一步掌握抓字析意的分析手法,并且一部分同学已能够进行背诵。

然而,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黍离之悲分析时间过上。各部分衔接不是很好。对微格教室使用极不熟练,尤其是在第二堂课时,镜头没变,只对准了黑板和半张讲桌,又找人下载了绘声绘影,自已弄了好几天,也没把两堂课和好,给自己惊醒。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继续充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