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姜夔的《扬州慢》,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推荐作品。这个单元以诗词为主,而本篇词是宋词,无非有是一代表。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之一,从名家作品中可以窥见宋词的大体特征。南宋后期,战争频繁,一些爱国志士借词抒发,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黍离之感,倾吐身世流落之愁。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学的精华,又能感受词人的情感美,从中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熏陶。

(二) 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高二年级中的平行班,学生对诗歌鉴赏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成系统,需要给学生在方法上以指导。

(三)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黍离之悲的情感

2、掌握本词用典、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归纳和整理学习相关资料,增加文化储备,积累鉴赏诗词的经验。如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可以帮助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此同时,我搜集有关黍离之悲的

相关资料,便于学生上课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思路

导入、展开、结束。以典故黍离之悲导入诗词,以诗词中的不同时期不同样貌的扬州进行对比突出黍离之悲,最后以黍离之悲结束整首词。

(六)教学手法

诵读、背诵、涵咏鉴赏、多媒体辅助教学。

1、诵读。这是学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个别读、配乐听读、全班齐读、师生齐读等,在听和读中让学生接受语感训练,引起情感共鸣。

2、背诵。诵读是学习词的基础,诵读而不背诵,只是枉费工夫。通过背诵,才能加深领悟,渐入佳境,为后面的鉴赏作铺垫。背诵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渲染出诗词特有的古典意境。调动多种感官和形式的感知,可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美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诗词资料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700年前,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来周王室一个大夫路过曾经的都城——镐京,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城已经夷为平地,遗址上已长满了附近农民栽种的庄稼,不禁伤心落泪,吟唱了一首著名的诗歌——《黍离》,由此衍生出一种感情叫“黍离之悲”。 继“黍离之悲”后,即1500年之后,有一位玉树临风,风流潇洒的词人——姜夔,路过扬州,并且写下了一首名流千古的词《扬州慢》来抒发了心中的感慨,同时期之人认为该词有“黍离之悲”。

在进入文本之前,我想先请一位学生说说他是如何鉴赏诗词的。 下面老师给大家几把鉴赏诗词的钥匙。

(二)学习方法提示

1、朗读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感情基调)

2、知人论世,理解词的小序,了解词人创作目的,为把握诗歌感情作铺垫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领悟诗人思想感情

4、通过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来把握词人的感情

(三)朗读与音乐欣赏

1、请同学们朗读,读准字音。

提示: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照曲调缓慢创制的词,朗读时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2、注意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悲伤。

听视频朗读,寻找区别。

(先找一位同学来读,指出缺点,再听视频朗诵范读,再找一位同学

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点评指出不足之处。)

刚才的朗读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识,而你们只不过是刚进入和这首词的最初的相识阶段,当真正了解朋友的一些背后的故事时才算的上真正的相交,所以了解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目的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相信了解了这些同学们一定会比刚才朗读得更好。

(四)知人论世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后迁湖州,浪迹江湖,布衣终身,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其词善以健笔写柔情,风格清俊峭拔。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五)朗读词前的小序,结合课下注释概括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1)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2)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鸣)

(3)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4)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

(5)感情基调:悲伤低回,怆然哀思

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和这首词的交往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在时间的潜移默化中更进一层了,朋友间相识、相交、相知,

要做到相知就要走进彼此的内心中,所以要真正了解这首诗词我们要走进文本,缘景明情,置身诗境。

(六)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1)“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姜夔看到的是一座怎样的城?用词中的一个词概括。

明确:是一座空城。

上片: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荒凉残破)

下片:二十四桥 无声冷月 桥边红药 (凄清冷落)

(2)诗人笔下的扬州仅仅是城荒凉破败,凄清冷落吗?除此之外, 明确:上片: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下片: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以前的扬州是繁华热闹的。

(4)根据文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人眼前的扬州城再现诗歌画面。

同学们描述的语言生动画面逼真仿佛把我带到了当地一样,杜牧笔下的扬州繁华热闹,然而当后世的姜夔路过时却已一派荒凉残破凄清冷落的景象呈现,时过境迁,沧海亦能变桑田,更何况是个扬州城,作者在这里将怀古伤今,感时伤怀,黍离之悲的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以致于新世纪的我们也愿意跟着他感慨伤怀,毫不做作。

对于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带上自己饱满的感情,加上对诗歌的理解进行朗读。

听完这一遍,我已经看到了两颗相知的心交融在一起。

彼此相知的人,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有时只是一个眼神便可以了解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某种结果,对于诗词而言,同学们要清楚诗人会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七)通过表现手法来把握词的感情

明确:1、用典。通过杜牧的诗句来展现出曾经的扬州。

2、虚实结合。通过化用杜牧的诗句,虚写了一个极尽繁华的扬州,与现实的扬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的抒发了自己的黍离之悲,面对此情此景不得不让人感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3、情景交融。通过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来写自己悲凉的心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八)整首词我们已经了解清楚,也许有同学会好奇姜夔写扬州

为什么偏偏化用了杜牧的诗句,承认杜牧笔下的扬州呢?到底杜 牧和扬州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下面我们来看课外与拓展“杜牧 与扬州”。

杜牧在扬州时虽有将相之才,胸怀治国大志,却报国无门,只是一个幕僚,因此错了一段风流狂放的生活,写下了许多和扬州相关的诗篇。

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九)用多媒体展示现代扬州的图片。

(十)课堂总结

从历史中看扬州: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 地理志》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早在六朝时就有的说法

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

可见古时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而此后1500年,昔日一派莺歌燕舞的扬州城,如今呈现在词人的眼前只有野生荠菜和麦子的荒凉景象,往日喧闹繁华的亭台楼阁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毁坏的城池和高大的乔木。为了突出扬州现时的特点,词人通过化用杜牧的诗句虚写了一个极尽繁华的扬州与现实的扬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的抒发了自己的黍离之悲,“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战争“被金人洗劫”“自胡马窥江去后”导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十一)最后让我们师生一起读这首词,再次和词人黍离之悲的

心境融合。

(十二)作业:背诵这首词。

(十三)板书:(PPT)

(十四)教学反思:

阿克苏地区二中

黄潇

 

第二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省教育学会获奖)

《扬州慢》教学设计

陕西省商洛中学 王晓鹏

一、【教材依据】

《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

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对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

课件制作:先播放《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再以图片展示扬州昔胜今衰画面,突出主旨,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动准备: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学生提前预习

七、【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

一曲《虞美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多媒体投影词题、作者)

二、学法指导(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 明确:其一、知人论世;

其二、诵读吟咏;

其三、整体把握;

其四、重点词句赏析;(多媒体投影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三、互动课堂

(1)知人论世

1、了解扬州(学生谈,老师补充)

师问:回忆学过的诗句谈自己认识的扬州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繁华;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扬州城破败不堪??

2、作者及背景

见课本37页,指导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诵读吟咏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①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重点解释)

②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 “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③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

“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录音跟读

(3)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大屏幕展示三个思考题)

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学生动手圈注)

明确:空城。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阙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明确:“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问: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时伤世之情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师问: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引导学生巩固拓展)

明确:“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凄冷无声的是“月”(借月之凄清,无声言人之悲切伤感)。

3、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最好是“名都”,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这些景象

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学生齐读)

师问: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学生齐读全词)

(4)重点词句赏析

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赏析示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点意象“月”,转寄情思,抒发感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月”诗句(意象拓展,学生自由回答)?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

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师问:“清角吹寒”与“冷月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谁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谈一谈?(知识迁移)

明确:“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四、课堂小结

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 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

写作特点

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五、全班同学背诵本词(注意把握《黍离》之悲)

背诵指导:

1、理清结构

上片:总写(点题)——所见——所闻

下片:设想(杜牧)——所见(景语)

2、学生自背、互背、齐背。

六、作业:

1、背诵全词

2、发挥想象把本词改写成一篇800字散文。

板书设计:

扬 州 慢

姜夔

今衰(实) 空城→词人所见所闻 黍离之悲 虚实结合

昔盛(虚) 名都→杜牧笔下——化用对比反衬

(词人心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预习认真,课堂积极性高,能与老师形成默契,诵读有感情、有节奏,感知自然比较到位,也能把学过的知识与本文联系起来,效果较好!今后课堂更多应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