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宣传工作总结

就业宣传工作总结

——赴台温地区人才交流中心所感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需求,以及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从社会和高校自身等多层面都要求在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由“高数量到高质量”的逐步转型。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输送各类建设人才服务社会的阵地,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探索途径,特别是在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加强同各地人事局以及人才交流中心的沟通与联系方面,更系统地为学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搞好信息储备。我们浙江万里学院多年来十分注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一直把它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为了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进力度,更出色地作好20xx年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由各个二级学院的院长、书记带队,各个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就业宣传指导小组”于本月x日奔赴浙江省各地市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为我们浙江万里学院20xx年x月就业洽谈会吹响第一声嘹亮的号角。

我们组一行五人由生环学院吴书记、商学院谢书记、楼副院长带队奔赴台温地区各地市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此次走访,我们获得了许多信息,特别是对于第一次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我来说,更是获益匪浅。走访过程当中,我们与当地人才交流中心负责同志细致地交谈,建立了今后继续联系的良好开端,各地人才交流中心接受了我校“12月x日”人才供需洽谈会的邀请,在帮助我们大力进行宣传的同时,表示有意组织本地企业届时参加。台温之行,也使我们获取了一些宝贵的需求信息,为我们今后的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接下来,我就此行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市场对人才的总体需求旺盛,需求指向各不相同,个别专业的优秀人才有少量需求,同类专业的人才大批量引进的可能性不大。在台州地区,我们先后走访了市人事局和黄岩、椒江、路桥区人才交流中心,各部门的领导对万里学院在“学生素质”、“学校管理”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谈到对应届毕业生人才的需求这一问题,台州市人才交流中心的张兆勇主任谈到:

1.在行政部门的公务员岗位上,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已相对饱和,同时对于理工科其他专业的人才还存在部分需求,相应的文秘、法律专业的人才还存在一定的突破口。在公务员考试方面,对专业对口,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有相应提高。

2.学生们的就业观念应该转变。事实上,台州的各大型企业对于管理、医药、电信等专业的一线人才还是相对需求的,本地生源具有“易沟通、适应快”的优势。然而,学生们往往不愿意回家乡就业,特别是去和自家企业规模相当的单位去工作,存在“在自家门口打工,难为情”的观念,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良好就业观念的培养业是相当重要的,还需今后能在就业观念的定位方面给予学生深入的正确引导。

3.专业课程与用人单位的工作技能要求相匹配,即“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推行。学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航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使学生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用武之地的同时也能满足用人单

位的需求,一举两得,实现人才高质量就业与企业招贤纳士的“双赢”。

二、学校搭建平台,用人单位和在校学生共唱一台戏。通过对各企业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进行讲座培训的契机,使万里的人才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在走访椒江区人才交流中心的过程当中,商学院的楼院长与刘主任提及邀请当地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同志到万里考察学习、进行团体培训这一方案,特别是像“一化基地”、“海城药业”、“九州”、“华海”等大企业公司,不仅仅可以通过对企管、财务方面的培训交流提高业务技能水平,同时也可以有机会与万里学子有个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使医药生物、电子信息、文秘法律等各类人才能够在倾听用人单位心声的同时,明确其对自身下一步培养的方向,以便把自己打造成为具有自身特色和竞争实力的优秀人才。这项提议得到了座谈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当地人才交流中心的刘主任也表示愿意为企业和学院多建立这样的沟通平台,更好地推进企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推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当中的应用性能。“中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就诞生于路桥”。这是路桥区人才交流中心李菊林主任在和我们进行座谈时抛砖引玉的一句话,路桥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发达,中小型企业比较多,民资丰厚,而中小企业需要机械制造、农业机械、塑料加工等专业的一线技工,要求专业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要求能对企业的生产效益有立竿见影的提高效果,这一点对渴望“白领生涯”的应届毕业生来说,特别是管理人才,比较难于适应该地区企业需求,这里的企业急需的人才无须

投入企业太长的培训周期和成本,就可以发挥员工效能的高级技工。这一点,在走访温州地区人才交流中心的过程当中,也多次被提及。

四、“热门专业,冷门就业;冷门专业,热门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温州市人才交流中心,我们的谈话是在参观中进行的,面对人才供需大厅的用工需求信息,陈朝晖主任开门见山讲到:在温州地区财务管理、计算机、文秘、法律等专业的人才相对过剩,而机械制造、医药化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方面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相对难于寻找。相对来说,只有大企业比较容易吸纳应届毕业生,而冲在生产一线的操作性较强的人才,在应届毕业生当中供应量不足,随着学校专业结构设置的逐步优化,大批应用型人才的脱颖而出,高校人才培养因专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就业困难局面会得到逐步缓解。

在走访台温地区的人才交流中心的几天里,我深感获得的信息和学到的知识远比以上文字所述的多出许多。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一名毕业班辅导员,我身上的责任不可推卸,要使学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短时内落实岗位,还需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有预见性,要打提前量,要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摸索规律。特别是注意挖掘上升势头猛,发展势头快的新兴行业、新星企业,使我们的就业指导具有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学生当好参谋。

我们今后要继续着眼掌握企业用人的最新动态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迫切需求,加强企业需求同学生优势的结合,把走访所收集到好的案例及时的整理和更新,做好学生们的择业导向,这些都是促进学

生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务工作、学务工作做好参谋,使下一步的就业指导工作能够更具针对性。

春节前后一段时间是就业安排的高峰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作,还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准备,加强信息沟通,团结各方面力量迎接新的挑战。

20xx文化与传播学院 张明茗年x月x日

 

第二篇:就业工作总结

20xx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关注和各院系的积极努力下,我处坚持“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培育就业市场”的工作思路,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巩固并拓展就业市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有了新的突破,完成了目标管理指标。

完善就业工作机制方面,在就业工作校院两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校院两级领导就业工作包保责任制,实行特殊群体毕业生(学业困难、心理困难、家庭贫困、残疾毕业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完善了院系就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继续实行就业状况月报制度,按上级要求实行就业统计核查制度和就业统计联动奖惩制度,继续将院系就业工作尤其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目标管理指标进行年度考核,与院系年终业绩津贴挂钩。学校实施的“一联两进”工作方案和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明确把促进就业工作作为一项工作内容,以此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进程。学校上半年给机关各单位和各院系下达联系用人单位数,激励广大教职工共同关注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方面,以就业指导教研室为依托,加强对就业创业规律的研究,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编辑出版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教材,提高了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一年来,举办各类就业指导讲座50余场次,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毕业生求职争霸赛等赛事。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信息库,对近百人次毕业生在心理解困方面进行了就业援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课程任课教师已实施执证上岗;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导师引导制”,专业教师及资深教师引导新进教师成长;组织教研室28名教师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两门课程的集体备课,3个教研项目获批校级教研项目立项。

就业工作事务方面,我校20xx届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共3644人,涉及17个学院34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其中本科生304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3.53%;专科生59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47%。一年来,我处在人手紧张、经费短缺等客观条件限制下,围绕毕业生生源统计、就业状况调研、就业方案编制、毕业生离校事务统筹、就业派遣、毕业生档案转递、院系就业工作评估等就业事务做了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截至9月x日,3644名毕业生中已就业人数(含协议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选调生、公务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村官计划、考研、专升本、应征入伍、出国留学等)3312人,初次就业率为90.97%(其中本科生为90.87%、专科生为91.49%),其中协议就业1313人,灵活就业1425人,选调生14人,公务员29人,支教312人,西部计划8人,村官9人,考研426人,专升本110人,入伍预征18人,出国37人。

就业市场拓展方面,本着“巩固传统市场、做好基层项目、培育新兴市场、广泛结交朋友”的思路,我处广泛联系省内外中小学和中小企业来校选聘或推荐毕业生应聘,巩固了长期以来占据的就业市场。认真落实教育部及教育厅有关基层就业项目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动员毕业生参加“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资教行动计划”、“西部计划”、“村官计划”及公务员选拔,协同学工处动员毕业生应征入伍。招生与就业工作处采用多种方式与途径,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起来。尝试开拓中介市场,打开应用型专业就业渠道。经过多方努力,招聘单位及招聘岗位数的总量都有大幅地增加、岗位质量与薪酬待遇也有一定的提升。据统计,为20xx届毕业生举办大型招聘会2场(共有600余家用人单位进场),举办小型专场招聘会168场,共邀请用人单位近800家来校招聘,提供岗位12554个,是20xx届毕业生人数3644的3.44倍。同时,与黄石市个私协会、黄石市人才市场联合举办大型招聘会2场,为20xx届毕业生举办冬季校园供需见面会1场。

就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必然要求我们创新思路,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促进就业工作,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我校是“湖北省高校就业信息化试点院校”,经过3年建设,我校就业工作信息接收与发布平台已形成了平面纸质、有声广播、短信飞信、电子显示屏、网络等多元化途径相结合的立体化格局。能及时准确地将毕业生需求的择业信息,全方位、立体化地传送到毕业生手中。建立了远程面试室,成功进行了网络远程面试。此外,我们也积极、主动、创新地利用和开发电子、电信、网络后台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各种平台的优势作用,为毕业生做好舆论宣传、氛围营造、信息传递等工作。

二、特色与创新

无论招生工作,或是就业工作,都要凝聚大量必须严谨、细致的事务来构筑。今年,我们弘扬招就处良好的工作传统,本着高度负责、创新思路的原则,招生就业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亮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招生计划增幅较大,生源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本部实际录取4453人,比上年实际录取4183人增长6.45%;实际报到新生4220人,比上年到校总数3941人增长了7.08%。录取新生优秀率较高,文史理工类本科考生超过批次线30分以上的有752人;艺术类本科考生超过批次线30分以上者有565人。二是招生宣传形式多样,招生工作社会效益明显。今年我处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用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地扩大学校知名度,尽可能地到省内中学吸引生源,没有发生任何虚假广告、违规招生行为,学校声誉得到广泛认可。三是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就业工作在严峻形势下柳暗花明。四是就业工作机制及制度更为完善,就业工作“全员化”进程得到制度保障。

同时,我处在以下工作中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一是通过举办中学校长联谊会和校园开放日活动推动招生宣传的深入开展。这两项活动既沟通了高校与生源基地的联系,又增进了中学、社会对学校的进一步了解。二是开展院系就业工作评估,进一步推动院系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占主体地位和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的落实。我们制定了就业工作评估方案及评分细则,完善了就业考评体系,必将有效推动院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三是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就业服务水平大大提高。建成“毕业生网络远程面试室”、电子信息屏和短信平台后,实现了学校与毕业生之间信息传递的零距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