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术

骨髓穿刺术的术后处理是临床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

内容供大家参考。

1.术后应嘱病人静卧休息,同时做好标记并送检骨髓片,清洁穿刺场所,做好穿刺记录。

2.抽取骨髓和涂片要迅速,以免凝固。需同时作周围血涂片,以作对照。

骨髓穿刺术的操作方法是临床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

内容供大家参考。

1.选择穿刺部位

①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的髂嵴上;

②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

骨体相当于第一、二肋间隙的位置;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

2.体位:胸骨和髂前上棘为穿刺点时,病人取仰卧位;棘突为穿刺点时病人取坐位或侧

卧位;髂后上棘为穿刺点时病人取侧卧位。

3.术者带无菌手套,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盖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肤、皮

下及骨膜麻醉。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位置上(胸骨穿刺约1.Ocm.髂骨穿刺约

1.5cm)。术后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胸骨穿刺时,应保持针体与胸骨成30°~40°角)。针尖接触骨质后,左右旋转针体,缓慢钻刺,当感到阻力

消失、穿刺针在骨内固定时,表示针尖已进入髓腔。

5.拔出针芯,放在无菌盘内,接上10ml或20ml无菌干燥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适量骨髓液送检(首先应抽吸0.1~0.2ml用作制备骨髓涂片;若需作骨髓细菌培养或造血干细

胞培养,应在制备骨髓涂片后再抽吸1~2ml骨髓液送检)。

6.抽取的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迅速作有核细胞计数并涂片数张备用。

7.若未能抽出骨髓液,应再插入针芯,稍加旋转针体,或再钻入少许或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再行抽吸。若仍抽不出骨髓液,则应考虑更换部位穿刺或作骨髓活组织检查术。

8.抽吸完毕,插入针芯。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一起拔出,随即将

纱布盖住针孔,并按压数分钟,再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固定。

骨髓穿刺术的注意事项是临床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

内容供大家参考。

1.术前应做止、凝血检查。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血友病者禁止做本项检

查。

2.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防折断。

3.胸骨穿刺时,不应用力过猛,避免穿透内侧骨板。

4.若穿刺时感到骨质坚硬,穿不进髓腔时,应做骨骼X线检查,以除外大理石骨病。不

可强行操作,以防断针。

5.抽吸骨髓液时,逐渐加大负压,作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吸量不宜过多,否则使骨髓

液稀释,但也不宜过少。

6.骨髓液抽取后应立即涂片。

7.多次干抽时应进行骨髓活检。

骨髓穿刺术的术前准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医学教育网整理如下:

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

2.与病人及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检查过程及可能发生情况,并签字。

3.器械准备 骨髓穿刺包、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以

及胶布。

4.操作者熟悉操作步骤,戴口罩、帽子。

骨髓穿刺术一

骨髓穿刺(简称骨穿),是采用骨髓液的一种技术。骨髓液检查目的,主要是细胞形态学检查,其次是寄生虫和细菌学检查,以协助诊断血液病、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

心理指导:

1.向病人说明骨穿诊断的主要作用:骨髓是各类血细胞的“制造厂”,是人体内最大、最主要的造血组织。诊断血液病常需做骨穿。如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疾病,其特征为白细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增生。常规的抽血化验只能反映外周血中细胞的变化,不能准确反映出造血系统的变化。抽取骨髓液作检查,既能诊断白血病又能区分其类型,为治疗提供相应的资料。

2.消除病人思想顾虑,以取得合作。说明骨髓检查所抽取的骨髓是极少量的,一般约0、2g,而人体正常骨髓量平均约为2600g.身体内每天要再生大量的血细胞,因此,骨穿对身体没有影响。

3.骨穿操作简单,先行局部消毒、麻醉,然后将穿刺针刺入骨髓,在骨髓抽取的瞬间稍有酸痛感外,基本上感觉不到疼痛。骨髓抽出后,病人可以马上起床活动。

检查前指导:

1.穿刺前做普鲁卡因皮试。

2.骨穿部位:骨髓存在于人体扁骨内,最常用的穿刺部位是髂前上棘,其优点是骨面较平,易行固定,操作方便,无危险性。此外还可取髂后上棘、胸骨、腰椎棘突。根据穿刺部位选择适当体位,如仰卧、坐位或侧卧位。

术后指导:

1.穿刺点覆盖的敷料勿浸湿,以防感染,3天后右取下。

2.穿刺点如有出血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方法:

1.选择穿刺部位:

1)骼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该部骨面较平,易于固定,操作方便,无危险性;

2)骼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3)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位置,胸骨较薄(约1.0cm左右),其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严防穿通胸骨发生意外;但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作胸骨穿刺;4)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

2.体位:胸骨或骼前上棘穿刺时,病人取仰卧位。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骼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

3.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肤、皮下及骨膜麻醉。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胸骨穿刺约1.0cm、骼骨穿刺约1.5cm),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刺,则应保持针体与骨面成30-40度角),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则将穿刺针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肉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若穿刺针未固定,则应再钻入少许达到能固定为止。

5.拔出针芯,接上干燥的10ml或20ml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若针头确在骨髓腔内,抽吸时病人感到一种轻微锐痛,随即有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中。骨髓吸取量以0.1-0.2ml为宜。如作骨髓液细菌培养,需在留取骨髓液计数和涂片制标本后,再抽取1-2ml.

6.将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急速作有核细胞计数及涂片数张备作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7.如未能抽出骨髓液,则可能是针腔被皮肤或皮下组织块堵塞或干抽,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带有血迹时,再行抽吸即可取得骨髓液。

8.抽吸完毕,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一起拔出,随即将纱布盖于针孔上,并按压1-2min,再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固定。

注意事项:

1.术前应做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患者操作时应特点注意,对血友病患者禁止作骨髓穿刺。

2.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3.穿刺针头进入骨质后避免摆过大,以免折断;胸骨穿刺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

4.抽吸液量如为作细胞形态学检查不宜过多,过多会使骨髓液稀释,影响有核细胞增生度判断、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

5.骨髓液取出后应立即涂片,否则会很快发生凝固,使涂片失败。 骨髓穿刺术二

1、目的及用物准备

①采取骨髓液进行骨髓象检查,协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②了解骨髓造血情况,作为应用抗癌药物及免疫抑制药的参考。 ③通过骨髓穿刺进行骨髓腔输液、输血、注射药物或进行骨髓移植。

(2)用物准备:

①常规消毒治疗盘1套。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②无菌骨髓穿刺包。内有骨髓穿刺针、5ml和20ml注射器、7号针头、洞巾、纱布、血管钳。

③其它用物。无菌手套、2%普鲁卡因、载玻片6~8张、推玻片1张,按需要准备细菌培养管、注入药物、全血及酒精灯、火柴。

2、操作与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护理

①术前向病人详细说明骨髓穿刺的目的和方法,解除思想顾虑,取得合作。 ②备齐用物携至床旁,遮挡屏风。

③穿刺部位有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柄、脊椎棘及胫骨。根据穿刺部位选择不同体位。

A、髂前上棘。取爷卧位,空刺点为髂前上棘后1~2cm处。

B、髂后上棘。取侧卧位,穿刺点在骶骨两侧髂骨上缘下6~8cm与脊椎旁开2~4cm之交点处。

C、胸骨柄,取仰卧位,肩背部垫软枕,头后抑并转左侧,使胸部略高。穿刺点宜取胸骨中线相当于第2助间处。

D、脊椎棘。病人反坐靠背椅,双臂交叉与椅背,头部枕于臂上,背部尽量后突,穿刺点宜选第11~12胸椎或第1~3腰椎棘突处。

E、胫骨(仅适用于2岁以内的患儿)。病人仰卧台上,由助手固定下肢,穿刺点为胫骨结节平面下约1cm(或胫骨上、中1/3交界处)之前内侧面胫骨处。 ④根据不同穿刺部位,选择体位暴露局部,铺好像皮巾和治疗巾。待医定生选好穿刺点后,协助常规皮肤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盖洞巾,以普鲁卡因自皮肤至骨膜行局部浸润麻醉。

⑤医生调节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于距针尖1~5cm处(胸骨穿刺者,固定于距针类1cm处)并扭紧,然后持穿刺针与骨面垂直,以旋转方式用力向前缓慢刺入,当感觉阻力消失,穿刺针已能固定在骨内时,表明已进入骨髓腔(如穿刺针不能固定则应再进入少许。)

⑥进入骨髓腔后即可拔出针芯,以20ml无菌干燥注射接穿刺针座吸取骨髓0.1~0.2ml,取下注射器,将取得的骨髓液滴于玻片上,随即制成均匀薄片,如需做细菌培养,可再取骨髓液1.5,并应将注射器针座及培养注射器针座及培养基开启处通过酒精灯火焰灭菌。

⑦标本取得后,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局部按压1~2分钟后,如无出血现象再用胶布加压固定。

⑧嘱病人卧床休息,整理用物,将制成的骨髓片和骨髓培养标本及时送验。

(2)注意事项:

①术前应做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病人,操作时宜特别注意,血友病患者禁忌穿刺。

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免发生骨髓炎。

③注射器和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④吸出骨髓液应立即涂片,以免发生凝固。

⑤骨髓液取量不应过多(除作细菌培养外),否则会使骨髓液稀释而影响结果的判断。

⑥穿刺时应注意观察病人面色、脉搏、血压,如发现病人精神紧张、大汗淋漓、脉搏快等休克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停穿刺,协助处理。

⑦穿刺后注意局部有无出血,一般静卧2~4小时,无任何变化可照常活动。

 

第二篇:骨穿术标准

骨穿术标准

适应证

1、 各种白血病的诊断: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细胞免疫分型、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查,对白血病及其分型具有确诊、评价疗效、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价值。

2、 有助于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血液病的诊断。

3、 诊断部分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转移肿瘤等。

4、 某些寄生虫病检查:如找疟原虫、黑热病病原体等。

5、 骨髓液的细菌培养。

6、 诊断少见的类脂质代谢性疾病:如戈谢病等

总之,凡是血常规检查某种细胞有数量和质量异常、不明原因的发热、骨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异常高球蛋白血症等均为骨髓检查的适应证。

禁忌证

1. 绝对禁忌证:血友病

2. 以下情况慎重:穿刺部位的组织有感染者;

晚期孕妇,小儿及不合作者不宜做胸骨穿刺。

有出血倾向的,操作应特别注意(如穿刺针眼按压时间宜长等)

准备工作

1、判断患者有无禁忌症,术前做止血、凝血检查。

2、、与患者及家属讲明骨髓穿刺的目的及必要性,是协助疾病诊断、判断疗效及判断预后,为治疗疾病提供重要依据;交待穿刺过程需要患者配合,消除其紧张情绪,介绍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签署骨髓穿刺术同意书,。

3、给患者测血压、脉搏,接患者入穿刺室

4、需做细菌培养者准备培养基,需做染色体准备灭菌肝素抗凝管,细胞免疫分型准备EDTA抗凝管

5、准备穿刺需要的材料、器械。

穿刺步骤:

(一)选取穿刺部位(轻柔地为患者掀开衣被,注意爱护病人)(以下穿刺点任选1处边选边叙述)

1. 髂后上棘:骨性标志突出者,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注:如骨性标志不突出,可用手指触摸至一较平骨面,大体位于骶骨两侧髂骨上缘下6~8cm与脊椎旁开2~4cm之交点处。

2. 髂前上棘后1~2cm处:该处骨面较平;(病人体位易固定,操作方便)

3. 胸骨:(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位置) 胸骨中线第二肋间水平,进针方向使与骨面成30~45度角,向头侧倾斜,进针深度约1cm。(一般不作为首选部位)

4. 腰椎棘突:腰椎棘突突出的部位;

5. 小儿(小于2岁)可选胫骨粗隆前下方(因为其他常用穿刺部位尚未骨化好)。

(二)局部消毒与浸润麻醉(开始前检查消毒包是否在有效期内)

1、消毒:此处有两种做法(1)操作者先常规消毒局部皮肤,之后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2)操作者先戴无菌手套,之后持穿刺包中的无菌镊子,以含消毒液棉球进行消毒,(消毒过程注意从穿刺点逐步环形向外,不重复不遗漏,直径大于等于15cm) 2、麻醉:消毒后用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1~2ml,局部麻醉皮肤、皮下至骨

膜。

(三)穿刺

检查穿刺针,固定穿刺针适当长度,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沿骨

面垂直方向刺入,接触骨面后旋转进针,获突破感后,穿刺针固定良好,拔出针芯,放在无

菌包内,迅速接10ml或20ml干燥注射器均匀用力抽取0.1~0.2ml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

有助手迅速涂片4~6张送检,如需要做骨髓染色体检查、白血病免疫分型、细菌培养,应重

新换注射器抽取数毫升,抽吸完毕,插入针芯,左手随将消毒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轻微转

动拔出穿刺针,纱布盖住针孔按压(1~2分钟),注意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无菌纱布用胶布

加压固定,嘱患者3日内禁止沐浴。

(四)涂外周血片

消毒无名手指或耳垂,左手轻压局部皮肤,右手持无菌穿刺针刺破皮肤,涂外周血片

2~3张,之后无菌棉球按压1~2分钟。

(五)穿刺完成后

术后嘱患者静卧休息,为患者盖好衣被,标记好骨髓片及血片送检,填写好骨髓申请

单,清理穿刺物品做好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清洁穿刺场所,写好穿刺记录。之后送患者回

病床。

注意事项:

骨髓穿刺前对穿刺针应做哪些方面检查:

针管(或针套)与针芯长短、大小是否配套。针芯插入针管内针芯柄上凸出的栅应嵌入 针管柄上的凹口内,使针芯不转动。针管尖端与针芯尖端是否一致。针尖锐利否。固定器能

否固定。穿刺针与注射器乳头能否密合。

骨髓取材良好的指标是什么?

1.抽吸骨髓瞬间病人有特殊疼痛感(尖锐酸痛);

2.骨髓液抽取量适宜;

3.涂片见到骨髓小粒和脂肪滴;

4.显微镜下可见有骨髓特有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组织嗜碱细

胞、原始及幼稚粒、红细胞等;)

5.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中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大于血片细胞分类中的杆状核细胞与

分叶核细胞之比。

“干抽”有哪些可能:

1. 操作问题:穿刺位置不佳,未达到骨髓腔;进针深度过浅或过深;

针头被皮下或皮肤组织、骨组织块阻塞;穿刺针斜坡面紧贴骨壁

2. 见于某些引起“干抽”的疾病:

1)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网硬蛋白增加;

2) 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如部分MDS、淋巴瘤、转移癌细胞或骨髓坏死释放成纤维因子继

发骨髓纤维化从而导致“干抽”;

3) 骨髓有核细胞过度增生,如白细胞异常增高的急性白血病和慢粒,髓腔因增生极度活

跃而至的“塞实”及高粘血症;

4) 毛细胞白血病,毛细胞毛状突起相互交织及受累骨髓中网硬蛋白增加;

5) 巨核细胞白血病

6) 多发性骨髓瘤:高粘血症

再障(尤其重型再障):骨髓增生低下,不易抽得骨髓有形成分。

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针腔被皮肤、皮下组织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进针太深或太浅,针尖未在髓腔内,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再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上带有血迹,再行抽吸可望获得骨髓液。

抽取骨髓液时应适当用力,开始用力宜小,然后酌情增加抽吸力度,忌开始用力过大导致骨髓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