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可以这样做读后感

《好老师可以这样做》读后感

暑假的时候,我读了《好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由“叙事篇”和“随笔篇”两部分组成。在叙事篇中,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学实例,展现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在随笔篇中,作者紧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当今的教育现状,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分析,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杨聪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更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这样的教育观并不新鲜,其可贵处在于他付诸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接下来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像杨聪那样与学生“对话”。

“对话”是走进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很多教育之所以成效不彰,皆出于教育者无法打开学生的“心门”,不屑于“对话”,没时间“对话”,不想“对话”,不会“对话”,种种原委。在杨聪的书里,你随处可见真情流露的师生交流,课上富有弹性的问答,课间朋友式的倾情交流,课外的电话、短信、日记、作文,乃至假期的鸿雁传书。老师是那么主动体贴地问询、慰抚、激励,学生也那么无间地交换心声、倾诉、感恩。有意栽花,无心插柳,短如微博“互动”,长若绵绵“情书”。杨聪显然是一个深谙此道的“心灵捕手”。

二、像杨聪那样把握“现在”。

教师随意,则学生随意;教师用心,则学生用心。有时候,就因为教师心念的那么一转,便能体味到学生不一样的表现。教师好坏的分野,大抵在此。杨聪是一个比别人“多一个心思”的教师,他往往能“看见”“习以为常”中的“偶然”,不露声色,水到渠成,从而获得“必然”的力量。杨聪在《我的“雕虫小技”》一文提到,之所以能够乐此不疲地去试着洞悉和化解“问题生”的每一次“问题”,那也是因为只想把握每一天中连绵不断的每一个“现在”,捕捉着可能影响学生的每一个机会。假如一个教师想要获得持久的快乐,在直面学生的教育生涯中,做到这点是非常必要的。

三、像杨聪那样记录教育的“个人史”。

杨聪有良好的记录教育生活的习惯,留下了大量的日记体“杂”文。教育生活中的无数个白天与黑夜,每有所见所闻,所困所惑,所思所感,他就会拿起笔,真实、全面、细致地记录下来。杨聪说,写“教育随记”本身既是一种纪念,又是一种收获。如果不记,自己的努力什么也没留下,久而久之,就会感到烦躁和失落,觉得教育成了虚无,回头一看,什么也没有;而记了以后,就会有意识地去做,边做边思考,使自己做得更好。做和写都能有滋有味,那是因为每次回头,都能看到自己的脚印,哪怕是平常的,浅浅的??

四、像杨聪那样“表达”教育。

如何表达教育,这应成为新时期教师的新修炼。传统的教育写作过于注重八股式的“论”,引经据典,四平八稳,鲜有鲜活的表达,甚至失去了真实。大量鉴定为“优”的论文,很可能就是在纸上玩回车,绝缘了地气,多为没有体温的“塑料文章”。而杨聪大概听从了爱默生的告诫:“你的句子应该像从地里挖出来的蒲公英,根很长,粘着泥土,还是湿的。”所以,他的“表达”是有生命力的,其教育态度自然流露,有一种理智的清明,又有一种温情的关切;来自教育的土壤,蕴藏着朴素的教育理想,也饱含着真挚的人间情怀。

教育的优与劣,教师的好与坏,可能会有很多种定义。但有一条却颠簸不破,那就是对学生要“好”,以广阔的胸襟包容每一个孩子。“好老师”杨聪正是对此做出了自己最真实、最直接的诠释。

 

第二篇:《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读后感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赵国忠老师主编的《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全书共分五个个部分:一是开学了,我能做些什么;二是课堂上,我是这样教学的;第三部分是,在我眼里,没有“差生”;第四部分是,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第五部分是,教师,你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引人深思,让我在书中重新认识了新时代的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教师角色。

我被书中许多中外优秀教师对学生那浓浓的爱与超常的智慧深深地吸引、深深地感动。同时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读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目录,小学里的大师桂贤娣,小蚂蚁们的伟大起点常丽华,王金战、雷夫、魏书生、薛瑞平、李镇西等等这样的名师名班主任,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我们一起分享过她的教育教学智慧的名师。在目录的指引下,我沉浸其中,每一个老师都是那样令人感动。他们是真正用爱、用心在做教育,急孩子所急,想孩子所想??今天,当教师就要当俞玉萍这样有诗意的教师;今天,当教师就要当李圣珍这样的“差生救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事实上,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作为老师,应该调整好心态,从平等、全新、发展的角度,看待班里每一个孩子,观察、欣赏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用心地雕琢他们,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

可以向王金战老师那样:用“化腐朽为神奇”的点金术,让倒数第一的孩子,考上北大。他带过的学生中,对他最有感情的,往往

就是当初的“差生”,心态问题一旦解决了,学习效率也就跟上了,一条“虫”就能变成一条“龙”了;可以向孙维刚老师那样:让一班“差生”100%考取大学。这个奇迹的背后,所谓的“成功秘密”有三个:一个是品格的培养,二是跨界教学,三是发展学生的思维,造就一个强大的大脑;可以向雷夫老师那样:“坚持、投入”、“用信任代替恐惧”、“用智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注重品格的培养”打造“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一个个故事无不让我们感动、欣慰而倍感喜悦。喜悦之余,我们也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

作为新世纪的一名老师,不仅要上好一堂课,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应提高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好老师必须要做到这三点。

相关推荐